去年冬天,我在某高校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担任评委。台上,一个穿着不合身西装的大二学生正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声音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台下坐着几位西装革履的投资人,脸上挂着礼貌而疏离的微笑。这一幕突然让我意识到——这些所谓的创新创业比赛,与其说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成人仪式。
一、创业表演课
大多数参赛项目都带着一种奇怪的相似性。不是共享经济,就是人工智能;不是乡村振兴,就是环保科技。学生们像是参加一场盛大的cosplay,努力扮演着他们想象中的”创业者”角色。评委们则扮演着”天使投资人”,问着那些在电视创业节目里学来的标准问题:”你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如何应对市场竞争?”
有趣的是,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这些项目能否落地。去年某985高校的冠军项目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校园二手交易平台”,获奖后拿了2万元奖金,然后在项目成员的简历上留下漂亮的一笔后,就再无声息。这让我想起我的表弟,他大二时参加创业比赛,花了三个月做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智能停车系统”,只为在保研时加分。

二、精致的功利主义
当下的创业比赛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关秘籍”。首先,要有一个高大上的题目,最好是能蹭上最新科技热点的;其次,要有一套漂亮的PPT模板,数据可视化要做得专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创业故事——最好是能扯上社会责任的。
某次赛后聚餐,一个获奖团队的学生喝多了吐露真言:”其实我们就是照着去年冠军的项目改的,把’农业’换成’环保’,把’大数据’换成’元宇宙’。”这番话让我想起教育学家项飙说的”内卷”——当所有人都按照同样的标准竞争时,创新就变成了对成功模板的复制粘贴。
三、被异化的创新教育
最吊诡的是,这些比赛原本是为了培养创新能力,结果却培养出了一批精于”创新表演”的高手。评委们常常陷入一种自我怀疑:我们是在选拔真正的创新人才,还是在选拔最会”应试”的创业比赛专业户?
我记得一个特别讽刺的场景:一个做传统手工艺创新的团队因为”不够科技感”而被淘汰,而获奖的”AI写作助手”项目,核心代码却是从GitHub上扒下来的。这不禁让人怀疑,我们是不是把”创新”理解得太狭隘了?什么时候开始,不用上几个英文缩写,就不配叫创新了?
四、另一种可能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这类比赛的意义。与其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颠覆性创新”,不如鼓励学生解决身边真实的小问题。去年我看到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项目:某师范院校的学生设计了一套”校园角落改造计划”,通过问卷调查找出同学们最希望改善的校园空间,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微改造方案。没有高大上的技术,没有几千万的估值预测,但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对真实需求的洞察。
创业教育专家史蒂夫·布兰克说过:”创业不是关于演讲,而是关于寻找商业模式。”也许我们的创业比赛应该少一些表演,多一些真实的探索;少一些功利算计,多一些笨拙的尝试。毕竟,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那些看起来不太”成熟”的想法。
五、结语:给创业比赛”降降温”
回到开头那个紧张的大二学生。在他结束演讲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拿不到投资,你还会继续做这个项目吗?”他愣住了,然后诚实地说:”可能…不会吧。我其实更想考研。”全场善意地笑了。
这个回答或许道出了大多数参赛学生的心声。与其把创业比赛吹捧成改变命运的舞台,不如诚实地告诉年轻人:这只是一次商业演练,一次思维训练。创新不该被神化,创业也不必被浪漫化。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真实的、有瑕疵但充满生命力的创新萌芽。
毕竟,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颠覆”的时代,有时候最大的创新勇气,就是承认自己还没准备好改变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