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业投资协会:当资本遇见烟火气
去年冬天,我在静安区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馆里,偶然撞见了一场创业者的”地下路演”。没有PPT投影,没有西装革履的投资人,几个穿着羽绒服的年轻人围着斑驳的木桌,用手机计算器演示着用户增长曲线。其中有个95后姑娘突然说:”我们不需要那些只会看财报的VC,上海创投协会上周办的闭门会里,有个投资人居然问我们团队会不会包小馄饨——这才叫懂中国生意。”
这话让我愣了三秒。后来才知道,她说的正是上海创业投资协会那个被圈内人戏称为”馄饨局”的特色活动——把项目评审会开成了社区厨房,投资人得先和创业者一起包完一百个馄饨才能谈钱。这种看似荒诞的做法,却意外撕开了当下创投圈最隐秘的伤口:当所有人都沉迷于追逐独角兽时,我们是不是忘了生意本该有的烟火气?
一、资本游戏的叛逆者
与北京中关村那些把”颠覆””赛道”挂在嘴边的机构不同,上海创投协会的会员名录里藏着大量”非典型玩家”。有专注弄堂改造的社区基金,有专门投资老字号转型的”复兴资本”,甚至还有要求被投企业必须保留30%本地员工的奇怪条款。这让我想起他们秘书长在某次采访中的暴论:”在陆家嘴写字楼里孵不出下一个拼多多,得去曹杨路菜市场找。”

这种”地气投资学”正在产生微妙化学反应。去年获得他们天使轮的一家AI公司,最初技术是用来帮虹口区早餐车预测包子销量的。现在这套系统反而打进了沃尔玛供应链——你看,最好的科技赋能往往诞生于排骨年糕和油墩子的夹缝里。
二、牌照背后的”反效率”哲学
仔细翻看他们的活动纪要,会发现个有趣现象:比起商业计划书,协会更爱组织创业者参加”72小时生存实验”。比如把团队扔到崇明岛农家乐,用200元启动资金做周末生意。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团队因此转型社区团购,现在年流水过亿。
这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传统VC的傲慢。当红杉、高瓴们用数学模型计算风口时,上海这些本土投资人更相信”菜场经济学”——能在一个早晨说服五个阿姨买你的产品,比什么TAM分析都管用。这种带着海派精明气的务实主义,或许正是当前资本寒冬里最稀缺的体温。
三、硬币的另一面
当然也有人诟病这是”小农思维”。我认识个斯坦福回来的创业者就抱怨:”他们总问利润模型能不能撑过三年疫情,却不在乎我的技术能否改变世界。”但有意思的是,正是这家被多家机构看衰的抗原检测公司,去年靠着协会牵线的社区药店网络活了下来。
这让我想起南京西路那家开了八十年的旗袍店。老师傅有句话:”好裁缝要会改尺寸,更要懂得什么时候不改。”上海创投协会最珍贵的,或许就是这种在资本狂潮里保持”手工业者”般的克制——他们清楚知道,有些生意需要烧钱做规模,但更多生意只需要活得好。
(写完这篇稿子时,微信弹出协会活动通知:下周在豫园茶楼举办”失败者沙龙”,要求参与者必须带一件创业过程中最不值钱的破烂玩意儿。我猜又会有人扛着共享单车残骸去吧——这才是上海,连反思都带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