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幕消息”变成割韭菜的镰刀:一位老股民的血泪追款记》
(一)那个改变认知的雨天
去年梅雨季,我在证券营业部门口躲雨时撞见老张——就是那个总吹嘘”有内幕渠道”的退休教师。他攥着湿透的对账单蹲在墙角,眼神空洞得像被抽走了魂。”39800元服务费,换来了60%的亏损…”他颤抖的嗓音混着雨声,”他们说…说这是正常回调。”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高端投顾服务,可能不过是精心设计的概率游戏。就像魔术师的障眼法,当你盯着K线图上那些鲜艳的”成功案例”时,没人会让你看抽屉里积灰的投诉信。

(二)收费荐股的”合法骗局”之谜
海能这类公司最狡猾的地方,在于他们完美利用了规则漏洞。你知道他们怎么规避责任吗?那些分析师永远用”建议关注”代替”立即买入”,用”逢低布局”替代”全仓杀入”。当亏损发生时,录音笔录到的永远是”投资有风险”的免责声明。
但问题在于,他们私下发给VIP客户的微信语音完全是另一套话术。我见过最讽刺的案例:某客户经理白天在群里发”审慎观望”,深夜却给大户发”明天10点前满仓,有重大利好”。这种阴阳话术,简直比庄家对倒还肮脏。
(三)追款路上的三重门
第一重门是证据固化。别傻乎乎只保存交易记录,要重点收集:
– 营销时承诺收益率的录音(他们总爱说”年化30%起”)
– 不同客户收到的矛盾操作建议
– 老师突然让止损时的聊天记录(往往暴露真实动机)
第二重门是监管的艺术。向证监局投诉时千万别写”骗钱”,要说”涉嫌违反《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第X条”。去年有客户用这招,愣是把”投资纠纷”升级成了”违规经营”调查。
第三重门最血腥——民事诉讼。这里有个魔鬼细节:别告”推荐股票不准”,要咬死”未尽适当性义务”。深圳有个案例,投资者胜诉关键就是证明了退休老人被推荐了科创板杠杆产品。
(四)比追回损失更重要的事
说实话,能全额追回的人不到两成。但真正可怕的不是金钱损失,而是这种经历对人判断力的摧毁。我见过太多人从此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变成惊弓之鸟错过真机会,要么沉迷于找下一个”更厉害的老师”。
最近我养成个新习惯:每当看到”绝密内参”四个字,就打开证监会网站查备案。结果你猜怎么着?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机构,十家有八家连最基本的证券咨询资质都没有。
尾声:
上周经过营业部,发现老张在教新韭菜看财报。”市盈率都不会算,活该被收割。”他叼着烟的样子像个看透一切的江湖郎中。阳光照在他手机壳上——那是个自制贴纸,写着”所有收费荐股,本质都是智商税”。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复仇:让骗局成为启蒙的教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