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的咖啡厅里,我撞见老同学小林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他面前摊开的财报上赫然印着”高能投资”的logo,见我盯着看,他苦笑着把笔记本一转:”你说这些搞金融炼金的,到底是在造永动机还是割韭菜?”
一、镀金时代的”能量饮料”

高能投资的官网首页永远滚动着三位数的年化收益率,像便利店冰柜里色彩艳丽的能量饮料。但真正让我警觉的是他们某次路演时的细节——当分析师用”量子波动速读法”解释大宗商品走势时,后排有位穿优衣库的大爷突然举手:”小伙子,你说这个‘阿尔法叠加’,是不是跟我打麻将的杠上开花差不多?”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场景,恰恰揭示了当下投资咨询行业的荒诞。高能们把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包装成《哈利波特》里的咒语,却忘了中国散户最信的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菜市场哲学。
二、我亲手拆过的”能量包”
去年帮亲戚审计某款”高能稳盈计划”时,发现其所谓的”AI量化对冲”,本质上是在温州民间借贷和P2P残骸上套了层Python代码的外衣。最讽刺的是,当他们炫耀德国进口的服务器机组时,风控总监的办公电脑居然弹出了”金山毒霸”的续费提醒。
但这不代表他们不专业。相反,高能最擅长的正是把简单的资金池游戏,用金融工程学打扮成高科技产品。就像把菜市场的萝卜雕成米其林摆盘,吃的还是那口萝卜,但价格标签上多了两个零。
三、当”高能”遇上”低能”现实
有个鲜少被讨论的悖论:越是宣称”高能”的机构,服务的往往是金融认知最”低能”的群体。他们的客户经理深谙此道——在给退休教师讲解时,年化收益率永远用”相当于多领XX个月养老金”表述;面对中小企业主,则变成”比您去年倒腾螺纹钢多赚三成”。
这种精准的认知降维打击,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卖”量子磁疗床垫”的推销员。区别只是高能的PPT更精美,且合法持有金融牌照。
四、幸存者偏差里的猫腻
他们展厅墙上总挂着几个”成功案例”:某位客户通过跨境套利三年买下汤臣一品(但从不提同期97%的客户勉强跑赢定存),就像健身房永远只展示减肥成功的会员照片。我曾无聊计算过,那些金光闪闪的案例墙,按概率算应该比彩票站的中奖公示栏更稀缺。
结语:能量守恒的金融世界
金融圈有个老梗:当理发师都开始推荐股票时,就该撤退了。现在的情况或许是:当投资顾问的话术比微商还浮夸时,我们该重新理解什么叫”专业”。
下次看到”高能”二字,不妨先问自己:这到底是给钱包充电的聚变反应,还是消耗本金的熵增狂欢?毕竟在E=mc²的世界里,能量从来不会凭空产生——有人宣称的高收益,必然对应着另一些人看不见的风险敞口。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三天后,小林发来消息说已把资金转到了老家信用社。问他原因,他只回了句:”至少他们主任喝酒时会坦白告诉我,贷款主要投给了镇上的养猪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