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闺蜜喝下午茶时,她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年化5%保底收益”的理财保险计划。”比银行强多了,还送重疾保障”,她眼睛发亮的样子让我突然想起三年前被同款产品收割的自己。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这类产品是在某国有银行VIP室。穿着三件套的理财经理用镀金钢笔在雪白纸页上画出一条优美的复利曲线:”您看,第20年账户价值就能翻倍…”当时被那种精密计算带来的安全感击中,完全忽略了合同角落里那行”演示利率不代表实际收益”的小字。
这类产品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它把确定性(保险)和不确定性(投资)搅拌成一杯令人眩晕的鸡尾酒。保险公司精算师们早就摸透了人性:我们既渴望股市的收益,又恐惧它的波动。于是他们创造出一个折衷的幻象:用保底利率当安全绳,用演示利率当诱饵,真正的杀招却是藏在条款里的初始费用、保单管理费和提前退保惩罚。
我后来做过个粗暴的测算:如果把相同金额拆成两份,80%买纯保障型保险+20%定投指数基金,十年后的收益曲线竟然能吊打那款号称”稳健增值”的理财险。更讽刺的是,当我第五年因资金周转想要部分提取时,才发现所谓”账户价值”里有三成早就被各种隐形成本吞噬了。

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理财险都是骗局。对于某些连余额宝都不会操作的绝对风险厌恶者,或者需要强制储蓄的月光族,这类产品至少比乱炒股或存银行强。但问题在于销售话术总在刻意模糊重点——代理人永远用”预期收益”撩拨你的贪欲,用”保底利率”安抚你的恐惧,却鲜少有人告诉你这笔钱锁定期可能比婚姻还长久。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随着利率持续下行,不少公司开始推”分红型”产品来替代过去的固定收益型。这更像场行为艺术——当确定性收益难以维持时,就把不确定性包装成新的卖点。我认识的一位精算师私下吐槽:”现在设计产品就像变魔术,既要让观众看到飘在空中的丝巾,又不能让人发现桌子底下的机关。”
如果你正考虑这类产品,我的建议是:先撕开那层名为”保障”的糖衣,单独计算资金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记住所有演示表里的小字都比大字重要,所有”可能”都比”保证”真实。毕竟真正的理财不该是场催眠秀,而是清醒的数学题。
(突然想起个细节:当年签合同时经理反复强调”复利奇迹”,却没人告诉我那3%的保底利率是对扣除所有费用后的净保费计算的——这个文字游戏的价值,我用了三年才真正算明白。)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