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万亿资金的人在想什么?
上周和一位在投行工作的老友喝酒,聊起他最近参与的一个新能源项目。酒过三巡,他突然感慨:”有时候真想知道,国开行那帮人批项目时到底在想什么?他们手上过的钱,比我们一辈子见过的都多。”
这句话让我愣了半天。是啊,我们总是看到国开行又投放了多少亿贷款,支持了多少重大项目,但很少想过执掌这家全球最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人,每天面对着怎样的抉择。
我记得三年前在甘肃考察时,见过一个国开行支持的治沙项目。当地负责人指着那片正在变绿的沙地说:”国开行的工程师来了三次,最后一次冒着沙尘暴实地测量。他们说这不是慈善,是要算明白投入产出比的。”这句话颠覆了我对政策性银行的认知——原来他们不是在撒钱,而是在做最精细的风险定价。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国开行行长可能是中国最难的职位之一。他既要像个精明的银行家,确保每一分钱都能收回本息;又要像个战略家,把资金精准投向那些短期不赚钱但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这种双重人格的要求,简直像是在走钢丝。

我最欣赏的是他们那种”逆周期”操作的勇气。当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收缩信贷时,国开行往往在加大投放。2008年金融危机时如此,疫情期间也是如此。这种反直觉的操作需要极大的定力——要知道,他们管理的可不是小钱袋子,而是超过17万亿的资产规模。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模式正在面临挑战。最近地方债务问题凸显,国开行作为主要债权方之一,不得不在这盘复杂的棋局中寻找平衡。减免债务?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强硬追偿?又可能压垮真正有困难的地方政府。这种两难处境,比任何商业银行业务都考验智慧。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国开行总部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有次我晚上十点路过金融街,其他银行大楼基本暗了,只有国开行还有好几层亮着灯。朋友开玩笑说:”他们在算国家账本呢,哪能准时下班。”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的话:”最难的不是理解新思想,而是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国开行的领导者们,恰恰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既要遵循银行经营的基本规律,又要突破传统银行业的思维局限。
也许我们该换个角度看国开行行长这个职位。他不仅是银行家,更像是国家经济战略的执行者;不仅要懂金融,还要懂产业、懂区域发展、甚至懂国际政治。这种复合型的要求,在全世界都找不到几个能完全胜任的人。
下次看到国开行又投放千亿贷款支持某个重大战略时,或许我们可以多想一层:这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计算论证,是多少次艰难的利益权衡,是多少个看似不可能却必须做出的决定。
金融的本质是信任,而开发性金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要把这份信任提前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掌舵这份信任的人,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信念。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