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股神”开始直播带货:我为什么对侯勃老师的荐股保持警惕?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手机震动惊醒。微信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转发了侯勃老师最新推荐的”必涨牛股”,附带一个醒目的倒计时链接:”最后3小时领取内部建仓策略”。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私募经理说的话:”现在最赚钱的不是炒股,而是教别人炒股。”
(一)荐股行业的”魔术师套路”

侯勃老师的直播我看过几次,不得不承认极具感染力。他总能用”主力资金异动””黄金坑战法”这类带着硝烟味的军事术语,配合激光笔在K线图上划出的漂亮弧线,让观众产生一种掌握财富密码的错觉。但细究起来,那些精准的”案例回顾”往往存在明显的幸存者偏差——只展示命中案例,对失误绝口不提。
我认识的一位券商朋友曾做过统计:把某知名荐股大V三年来的所有推荐做成等权组合,年化收益竟然跑输沪深300指数7个百分点。更吊诡的是,该大V的付费会员数量却在同期增长了300%。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个行业真正的盈利模式,或许根本与股票无关。
(二)那些被刻意模糊的边界
侯勃团队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们总在合规红线边缘跳探戈。当你说这是证券咨询时,他们会出示”仅代表个人观点”的免责声明;当你以为是知识付费,直播间又充斥着”明日重点关注””目标涨幅30%”的明确指引。这种”既当又立”的话术设计,简直是把《证券法》第171条玩成了橡皮泥。
有位读者向我倾诉,他花2.8万买的”私密圈”服务,得到的所谓”主力建仓股”,后来发现竟是当天成交量不足500万的小盘庄股。当他质疑时,助理的回复堪称当代行为艺术:”老师分享的是投资逻辑,具体操作要看个人悟性”。
(三)流量时代的炼金术
现在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如果把侯勃的荐股视频去掉公司名称和代码,单纯保留技术分析部分,你会发现这些内容放在任何一只股票上似乎都能自圆其说。这种”万能话术”的秘诀在于——用模糊的正确掩盖精确的错误。
某MCN机构的朋友酒后吐真言:他们培训财经主播的第一课就是”永远不要对涨跌负责”。最受欢迎的剧本永远是”如果突破压力位则看涨,若跌破支撑位则观望”,这种两头堵的话术配合直播间的氛围烘托,足以让大多数散户产生”老师料事如神”的错觉。
(四)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我始终记得2015年股灾时,某知名分析师在4000点高呼”千金难买牛回头”,结果市场用连续熔断打了所有人耳光。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金融市场,越是打包票的预言往往越危险。
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侯勃们靠不靠谱”,而是”为什么我们总需要别人告诉自己买什么”。就像《股票作手回忆录》里那句名言:”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永不改变。”下次再看到”绝密内参””100%胜率”这样的字眼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如果真这么赚钱,他们为什么还要靠卖课为生?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默默退出了那个凌晨三点还在沸腾的炒股群。投资终究是孤独者的游戏,那些最喧嚣的声音,往往藏着最昂贵的陷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