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的游戏:当数字开始讲故事
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最近打算把房子抵押了去炒股。我一口啤酒差点喷出来:”老哥,现在LPR都4.2%了,你这杠杆玩得是不是太野了?”他嘿嘿一笑:”你懂什么,我算过了,这利率水平放在十年前简直是白送。”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是啊,还记得2014年那会儿首套房利率能打到6.55%,现在回头看简直像天方夜谭。但有意思的是,当时买房的人反而比现在更积极——好像数字越高,人们越觉得这东西值钱。这心理游戏玩得,比利率本身精彩多了。
我有个在分行做信贷的朋友说过大实话:”基准利率就是个幌子,真正懂行的人都在玩加减点游戏。”去年他经手过一笔经营贷,名义上按LPR走,实际因为客户往银行存了200万理财,最后利率比公积金还低。你看,明面上的数字永远在讲故事,真正的交易都藏在幕后。
最近央行又在那玩”稳中向好”的文字游戏。要我说啊,现在的利率政策就像在走钢丝——一边要刺激经济放水养鱼,一边又怕水放多了淹了庄稼。结果就是天天喊”精准滴灌”,最后浇没浇到根上谁也不知道。我小区门口那几个小老板该贷不到款还是贷不到,倒是某些上市公司拿着3%的利率去买理财套利——这画面讽刺得能上春晚小品。

不过最让我纳闷的是,普通人对待利率的态度。存款利率降0.1%能骂半个月街,贷款利率降0.5%反而无动于衷。就像我姑妈,去年把她那点养老钱从2.1%的定期里掏出来,转头买了隔壁理财经理推荐的”保本”信托——要我说啊,与其纠结那零点几个点的利率,不如先管住自己乱投资的手。
说到最后,利率这东西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明明是冷冰冰的数字,却比谁都懂人情世故。经济热的时候它矜持得像待嫁闺秀,经济冷的时候又热情得像促销员。而我们这些普通人,与其天天盯着央行官网刷新,不如学学菜市场大妈——什么时候该囤白菜,什么时候该买排骨,心里自有杆秤。
(写完看了眼日历,突然发现距离上次降息已经过去137天了…你猜下一个窗口期会在什么时候?)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