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股的迷思:当共识成为最危险的陷阱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说:”兄弟,跟着龙头走准没错!”他指的是那家新能源巨头,股价从巅峰跌去六成,而他依然坚信这是”暂时的调整”。我看着他那双发红的眼睛,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馆听到的对话——几乎一模一样的说辞,只不过当时的主角是另一家如今已跌穿发行价的白马股。
这让我产生一个近乎亵渎的疑问:所谓龙头股,究竟是价值投资的圣杯,还是市场集体催眠的产物?
从业十二年,我发现个诡异现象:当某支股票被冠以”龙头”称号时,往往意味着它正在接近某种临界点。就像2015年的安防龙头,所有人都说”天花板还远着呢”,结果行业技术迭代的速度比分析师翻报告还快。最讽刺的是,真正的龙头往往在无人问津时悄然成长——记得2017年那家做电池结构件的公司吗?当时调研时连券商研究员都懒得搭理,现在倒成了各路基金必配标的。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龙头”。它不该是市值最大的那个,而是能在产业变革中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企业。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真正可怕的不是它的市场份额,而是它让整个行业不得不按照它的节奏跳舞。可惜的是,大多数投资者把时间花在追已经加冕的王者,却忽视正在打磨权杖的新势力。

有个私募朋友说过特别刻薄的话:”龙头股是给懒人准备的心灵鸡汤。”虽然偏激,但不无道理。当所有人都盯着那几家明星公司时,某些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正在以每年30%的复合增长率狂奔。这些企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现在沪深300名单里,但它们的股东正在享受真正的复利魔法。
最近新能源行业的洗牌特别值得玩味。某光伏组件龙头短短三个月跌去40%,而同期某二线厂商却逆势创新高。这根本不是基本面能解释的——说到底,当机构抱团达到极致时,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踩踏。就像装满火药的木桶,所谓龙头地位反而成了最危险的引信。
我越来越觉得,投资或许应该带点人类学视角。当出租车司机都在推荐某支”龙头股”时,最好的策略可能是转身离开。毕竟金融市场从来不相信民主——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共识常常是昂贵的陷阱。
下次再有人跟你滔滔不绝讲龙头股的故事,不妨反问一句:你说的龙头,是已经加冕的,还是正在成长的?这个问题或许比任何技术分析都更能检验投资成色。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自己重仓的那支小盘股今年已经悄悄翻倍了,而它所在的行业,连券商行业报告都懒得单独分类…这算不算是种讽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