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经理不会告诉你的那些事儿
上周在咖啡店偶遇前同事老王,这位曾经对股票基金如数家珍的”理财达人”,如今却捧着保温杯苦笑:”去年买的银行理财,收益还不够抵消通胀。”看着他杯子里漂浮的枸杞,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对待银行理财的态度,活像对待一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工作。
银行理财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记得第一次走进某银行VIP室,客户经理用鎏金茶杯给我泡茶时,我就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些印着”稳健增值””避险优选”的产品说明书,本质上和超市”买一送一”的促销标签没什么区别——都是用心理学套路掩盖价值本身的平庸。
现在的年轻人总嘲笑父母辈只会存定期,但反观某些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走势,可能还真不如定期存款来得实在。我有个做数据分析的朋友做过测算,扣除管理费、托管费以及隐形的资金站岗成本,大部分中低风险理财的实际年化收益也就比通胀率高1-2个百分点——这还没算上你花费在研究产品说明书上的时间成本。
最讽刺的是,银行大厅里永远滚动播放的”历史年化收益4.5%”字样,像极了健身房挂着的健美教练海报——展示的都是最理想状态下的结果。而实际运作中,那些看似专业的资产配置策略,有时候可能比不了大妈们”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的朴素智慧。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银行理财的价值。对于完全没时间研究金融市场的上班族来说,它确实提供了某种”心理安全带”。但问题在于,这种安全感正在被异化成新型的消费主义——我们购买的不是理财产品本身,而是”我在认真理财”的自我安慰。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不少95后开始把银行理财当作”高级零钱通”使用。他们不再纠结哪个产品的收益率高0.1%,而是把不同期限的产品做成现金流管理工具。这种去魅化的处理方式,或许才是应对资管新规后净值化波动的最佳姿态。
说到底,银行理财从来就不是致富通道,它更像金融系统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情绪缓冲垫。下次当你看到宣传册上诱人的收益率数字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份看似稳妥的收益,到底是在增值我的财富,还是在稀释我的财富焦虑?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三年前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曾信誓旦旦保证某产品”绝对保本”,如今那个系列产品净值还在0.98徘徊。看来在理财这件事上,最需要管理的或许不是资金,而是我们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信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