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玩意儿,说到底是在买人性
我有个朋友老陈,去年在茅台2600块的时候冲进去,美其名曰“价值投资”。上个月一起喝酒,他盯着K线图喃喃自语:“不是说时间换空间吗?”杯里的酒比他的话更苦涩。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爷——他每天凌晨三点出摊,六点收工,十年如一日把儿子送进了常春藤。我问他为啥不搞点“理财”,他擦着汗笑:“我这摊子,现金流比上市公司还稳当。”
某种程度上,投资市场才是最真实的照妖镜。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认知变现”时,我反而觉得最该投资的,是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就像去年新能源泡沫最疯的时候,我亲眼看见私募经理边路演边偷偷减持——那些PPT上光鲜的曲线,终究比不过人性里那点诚实的自私。
有意思的是,真正赚到钱的往往是那些“不务正业”的人。我认识个做民宿的姑娘,疫情期间囤了一仓库威士忌,当初所有人都笑她疯了。结果呢?现在威士忌涨幅跑赢了90%的A股公司。她跟我说秘诀的时候正在擦酒杯:“哪有什么策略,就是单纯觉得这玩意儿越放越值钱,比男人靠谱。”

或许我们都被“复利神话”骗太久了。巴菲特能成功根本不是因为什么神秘公式,而是他活得足够长——长到能看着那些追热点的傻子们一茬茬被割掉。有时候我觉得,与其研究财报不如研究养生,毕竟年化20%的收益,在年化100%的住院费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最近元宇宙炒得火热,我倒想起2015年VR创业潮时见过的那些年轻人。当时有个男孩眼睛发亮地跟我说要改变人类交互方式,去年在滴滴遇到他,车里贴着“家有奶娃求好评”的纸条。你看,真正的投资可能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敢不敢为自己相信的东西支付代价——哪怕这个代价是成为别人眼里的笑话。
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该买什么,我反而会劝他先买本人类简史。毕竟能看透群体疯狂的人,总比跟着群体疯狂的人更容易活下来。钱啊,说到底只是认知的副产品,就像影子追着人跑——你要是拼命追影子,最后只能摔得鼻青脸肿。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看了眼账户,发现今年收益最高的居然是忘记密码的比特币钱包。这大概就是生活最幽默的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