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个创投圈的酒会上偶然听到两个投资人聊起明星投资。其中一个摇晃着威士忌杯,带着几分醉意说:”现在这帮明星搞投资,十个里有九个在交学费。”但当话题转到刘涛时,他的语气突然认真起来:”不过这位,倒是真有点东西。”
这话让我愣了下。毕竟在大众印象里,刘涛还是那个琅琊榜里的霓凰郡主,或是欢乐颂里雷厉风行的安迪。但仔细想想,她确实在资本市场上留下了不少痕迹——从科技初创企业到餐饮连锁,甚至最近还传出布局预制菜赛道的消息。
有意思的是,她的投资风格和她的荧幕形象出奇地一致:看似温婉,实则果决。我认识的一个FA朋友跟我说过个细节,有次推了个项目给她团队,一般明星投资人至少要磨叽两三周,她那边三天就给了明确回复。不是那种敷衍的”再研究研究”,而是直接列了五条专业质疑,刀刀见血。
但最让我琢磨的是她投资逻辑里的某种矛盾性。一方面她投过AI、区块链这些时髦玩意儿,另一方面又重仓了实体餐饮这种”苦生意”。这让我想起她早年复出拍戏替夫还债的经历——经历过真实债务压力的人,反而比那些顺风顺水的投资人更懂什么叫现金流生死线。

有个做消费赛道的投资人跟我吐槽,说现在明星投资人都被项目方当招牌用,真正能下场帮项目做事的凤毛麟角。但刘涛团队确实会深度介入投后,甚至动用自身资源帮被投企业做品牌赋能。这点我倒觉得不全是商业考量,某种程度上可能源于她作为演员的职业习惯——既然接了戏,就得对角色负责。
不过话说回来,明星投资终究是戴着镣铐跳舞。她投的某个智能家居项目去年被爆出数据安全问题,尽管她只占小股,微博底下还是涌进无数骂声。公众对明星投资人的容错率,可比对专业机构低得多。这大概就是光环的反噬——你享受了明星身份带来的融资便利,就得承受大众用放大镜审视每个投资决策。
最近她在某档综艺里聊到投资理念,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有时候不是看项目多光鲜,而是看创始人摔倒了能不能立刻爬起来。”这话听着鸡汤,但细想很妙。她经历过从巅峰跌入谷底又爬起来的全过程,这种经验远比MBA课堂上学到的风险模型更鲜活。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明星投资人”这个标签了。当资本市场褪去狂热,真正能留下来的,反而是那些把投资当成第二次创业的人——不管他们身上是否带着星光。刘涛最聪明的地方,大概就是早早看透了:光环会褪色,但真金白银练出的判断力不会。
说到底,投资这场游戏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当褪去所有头衔和光环后,衡量成败的尺度变得异常简单——你到底是靠运气赚了波快钱,还是真的构建了可持续的认知壁垒。这个问题,或许连刘涛自己都还在寻找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