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回事,得先让人心里有底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愁眉苦脸地说想把厂子关了。我问他为啥,他说不是生意不好,是心里没底——今天这个部门来检查,明天那个新规出台,连招个工人都得琢磨社保政策明年会不会又变。老王抿了口酒,苦笑着说:“我这厂子就像在雷区里跳舞,投再多钱都感觉是在赌命。”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深圳遇到的一个创业者。当时他拿着商业计划书跑遍了二十多家投资机构,最后却选择把公司注册在了新加坡。我问他原因,他反问我:“你说为什么国内的VC总爱追风口?因为只有站在风口上,政策风险才最小啊。”这话听着刺耳,却道出了某种残酷的现实。
我们总在喊“优化营商环境”,但真正要优化的恐怕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确定性”。我记得去年某地搞了个“一站式服务大厅”,结果企业跑去办证,发现只是把十个部门的窗口搬到了同一栋楼里,该跑的流程一个没少。这种物理上的集中,和精神上的割裂,形成了一种荒诞的对比。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开始比拼谁给的补贴多、谁的地价便宜。要我说这根本是走偏了——企业家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占便宜,而是稳定的规则。就像打牌,你可以规定输赢多少,但总不能打到一半突然改规则吧?我认识的一个浙江老板说得更绝:“给我十年不变的政策,比给我十年免税更让人安心。”

最近某地搞了个“企业安静日”制度,规定每月1-20日不得入企检查,这倒是个有趣的尝试。但仔细想想又觉得悲哀——什么时候连不打扰都成了需要明文规定的恩惠?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师说的“不捣乱就是好学生”,现在想来这套逻辑简直如出一辙。
投资本质上是对未来的预期。当每个企业家在计算回报时都要额外加上“政策风险系数”,当每个项目书里都要专门辟出一章来分析“合规成本”,这种看不见的损耗,可能比明面上的税费更让人望而却步。有时候我觉得,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优惠条款,而是能让老王这样的老板安心喝完一顿酒的基本底气。
说到底,促进投资这件事,功夫可能在诗外。它不是招商手册上精美的印刷品,也不是签约仪式上的红酒杯,而是某个企业家在深夜核算成本时,突然发现明年后年大后年的规则居然可以推演计算时,那声如释重负的叹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