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时,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账户余额——三个月赚了辆宝马X5。我正想夸他交易水平见长,他却咧嘴一笑:”全靠返佣,懂吧?”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全民理财的时代,外汇返佣已经成了最隐秘的财富暗流。
(一)
记得刚入行时,有位香港经纪人递给我张返佣价目表,上面赫然写着”黄金点差返50%”。我当时天真地问:”这不就是拿客户的亏损当提成?”他像看外星人似的盯着我:”小伙子,华尔街的早餐都是血馒头,你装什么清高?”
这话糙理不糙。现在想来,返佣机制就像金融市场的”回扣经济学”。平台需要流量,代理需要收益,而散户…他们永远觉得自己会是例外。有个做IB的朋友跟我算过笔账:拉来10个客户,就算9个爆仓,光靠剩下那个的交易量返佣,每月照样能提成3万美金。

(二)
但最近我发现了件有趣的事。某家号称”返佣最高”的平台,实际点差比行业均值高出0.8个点。这就像超市先把牛奶涨价再打折——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更讽刺的是,他们的广告语竟是”让利客户,共享财富”。
不过话说回来,返佣未必全是套路。去年接触过个日内交易员,他专门比较各家返佣政策,最后选了家固定返现的。用他的话说:”既然总要给平台交’过路费’,不如选个收费站给发优惠券的。”这思路挺妙,把返佣当作成本管理工具,而非盈利来源。
(三)
现在行业里冒出种新玩法叫”返佣套利”。有些高手同时注册多个代理账号,自己给自己返佣。这操作就像在赌场同时当庄家和赌客——平台当然不傻,最近已经开始封杀这类账户。但人性的贪婪总能发明新花样,听说已经进化到用亲属身份证开户的2.0版本了。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多数返佣宣传都刻意淡化”交易次数”这个关键词。返佣的本质是刺激频繁交易,而统计学证明,交易频率与亏损概率呈正相关。这让我想起澳门赌场的免费接送车——车越豪华,赌客输得越惨。
(四)
上个月参加金融科技峰会,听到个颠覆认知的观点:未来返佣模式可能被区块链颠覆。想象一下,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返佣,所有交易记录上链可查…但转念一想,当年P2P不也号称技术改变金融?结果最会玩套路的,恰恰是那些最懂技术的。
夜深人静时我常想,返佣就像金融市场的多巴胺注射器。它让本该痛苦的割肉过程变得甜蜜,让理当谨慎的交易变成狂欢。也许某天我们会发现,最划算的返佣,恰恰是远离这个游戏的自由。
(老王后来那辆宝马X5怎么样了?听说抵押给平台当保证金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