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资游戏:当梦想被资本标价
去年冬天,我在上海某创投咖啡厅目睹了一场有趣的对话。两个年轻人正唾沫横飞地向投资人描绘着”颠覆外卖行业”的蓝图,桌对面那位穿灰毛衣的VC(风险投资人)突然打断:”你们要做的不是平台,而是给外卖员设计防洒餐盒?”会议室瞬间安静,只听见咖啡机蒸汽棒的嘶鸣。
这个场景像极了当代募资生态的隐喻——太多人沉迷于编织宏大叙事,却忽略了真正解决问题的针尖式创新。更讽刺的是,当年轻人悻悻离去后,那位投资人转头对同事笑道:”上周刚投了个同类项目,让他们再帮我们教育半年市场吧。”
募资这件事,早已从”用梦想换面包”的浪漫叙事,异化成戴着镣铐的资本游戏。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像被打了肾上腺素般亢奋地修改BP(商业计划书)数据,就为迎合投资人对”指数增长”的执念。某个做社区团购的创始人私下跟我说:”现在拿钱的门槛不是商业模式多优秀,而是故事能否让LP(有限合伙人)在季度报告里吹嘘。”
资本市场的集体焦虑催生出荒诞的景观:共享经济泡沫时期,某知名基金同时投资了三个共享充电宝项目;去年元宇宙火热时,连卖预制菜的都要在BP里加上”元宇宙厨房”的概念。这种击鼓传花式的投资逻辑,让募资从价值发现变成了概念赌博——就像在宴会上,所有人都在夸赞皇帝的新装,没人敢说根本没看见布料。

但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资本对创业者的驯化过程。曾经有个做非遗工艺品的团队,拿天使轮时还坚持”手工温度不可替代”,到B轮时PPT已经满是”数字化赋能”、”规模化量产”的术语。不是说转型不对,而是那种被资本裹挟的自我异化——他们眼底的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季度OKR(目标与关键成果)达成的亢奋。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募资的本质。它不该是创业的终极目标,而是验证价值的副产品。日本有个做漆器的工作坊,七代人不融资不扩张,每年就做五十个碗,每个卖三万元还供不应求。这种”反资本叙事”的存在,像一记温柔的耳光打在急功近利的创投圈脸上。
说到底,当我们在募资时,我们究竟是在出卖梦想的股权,还是在典当创新的灵魂?资本从来都是聪明的寄生虫,它不创造价值,只吸附价值。下次修改BP前,或许该先问问自己:如果没有资本介入,这个项目还能不能长出自己的骨头?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