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富投资:当资本遇见人性,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国贸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朋友。他曾经是个文艺青年,如今却西装革履,开口闭口都是“赛道”、“估值”和“退出机制”。看着他熟练地划着iPad上的财务模型,我突然想起十年前我们挤在五道口的地下室里喝着燕京啤酒,畅谈着要改变世界的那个夜晚。
“你知道吗?”他放下咖啡杯,眼神里闪烁着某种我读不懂的光芒,“现在最火的不是互联网,是硬科技。我们刚投了一个做量子计算的公司,虽然我连薛定谔的猫都搞不明白。”
这句话像个楔子,敲开了我对风险投资这个行当的重新思考。赛富这样的机构,表面上是在做资金配置的生意,但往深了看,其实是在为人性的欲望定价。他们赌的不是技术,不是商业模式,而是人性中那点永远躁动不安的野心。
我记得第一次参加路演时的场景。那个年轻的创始人站在台上,PPT做得精美绝伦,但他的手指在微微发抖。台下坐着几位投资人,包括赛富的某位合伙人,面无表情地转着手中的钢笔。后来我才知道,就是那个看似心不在焉的转笔动作,其实是他思考时的习惯性动作——这个细节让我意识到,在这个行业里,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就连无意识的动作都可能成为别人解读的密码。

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把太多东西金融化了?就连理想和情怀,现在都要先通过DCF模型的检验。有个做教育创业的朋友跟我说,他现在最头疼的不是怎么把课程做好,而是怎么把“社会价值”量化成投资人爱听的数字故事。这很讽刺不是吗?我们一边喊着要改变世界,一边又用最世俗的尺子丈量着理想的边界。
但话说回来,或许正是这种看似冷酷的理性,才让真正的好项目浮出水面。我记得赛富投过的一个医疗项目,创始人是协和医院出来的医生,最初连商业计划书都写不明白。但投资人看中了他在细分领域十几年的临床经验——这种对专业深度的嗅觉,可能才是顶级投资机构最值钱的能力。
现在的风险投资圈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嘴上都说要“长期主义”,但骨子里还是渴望快钱。我认识几个年轻投资人,每天盯着竞争对手又投了什么项目,焦虑得像是错过这班地铁就会错过整个人生。这种集体焦虑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整个创新生态——所有人都挤在几个热门赛道里内卷,而那些真正需要耐心的基础创新却无人问津。
最近在看赛富的一些退出案例时,我突然想到个问题:当资本获得百倍回报的同时,到底创造了多少真实价值?这个问题可能有点理想主义,但在ESG投资越来越热的今天,或许值得我们多想一层。毕竟,投资不只是数字游戏,它最终会真实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你手机里的某个APP,可能就是某家机构五年前赌对的一个idea。
说到底,投资这个行当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永远在和人性的不确定性共舞。就像我那个做投资的朋友说的:“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分析行业,其实是在解读人性。”而赛富这样的机构,不过是在这个巨大赌场里,那些筹码比较多、牌技比较高的玩家而已。
写完这些,我突然想起那天在咖啡馆最后聊的话题。我的朋友说,他最近最想投的是一个做临终关怀的项目。“虽然商业模式还没跑通,”他说着,眼神突然变得很柔软,“但你不觉得,有些东西比IRR更重要吗?”
那一刻,我在他身上又看到了十年前那个年轻人的影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