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边的赌徒:当投资沦为一种现代巫术
七月的杭州像个巨大的桑拿房。我在钱塘江边某栋写字楼的顶层,看着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用紫砂壶缓缓注入沸水。他手腕上那串小叶紫檀佛珠价值我半年工资,嘴里却念叨着“量化模型边际效益递减”之类的术语。茶水氤氲中我突然意识到,当代投资早已异化成某种神秘主义仪式——我们烧香拜佛般研究K线图,把巴菲特语录当道德经诵读,在深夜盯着手机屏幕绿油油的光,像中世纪炼金术士守着坩埚等待点石成金的时刻。
最讽刺的莫过于风险教育。所有理财课程都强调“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却没人告诉我们——当系统性风险降临时,所有的篮子都在同一辆颠簸的马车上。2015年股灾时我见过退休教授把养老钱分散在20只股票里,结果单日累计亏损53万。分散投资?不过是把被凌迟换成五马分尸罢了。
真正该警惕的是投资过程中的自我欺骗。我们总在盈利时归功于自己的智慧,亏损时责怪市场非理性。就像去年我那个买元宇宙地块的朋友,涨时说“我看准了数字地产的稀缺性”,跌时骂“都是扎克伯格这个骗子”。人类大脑简直是个精密的因果律伪造机器,连人类简史里都说了,编故事是我们最擅长的生存技能。
最近令我毛骨悚然的是ESG投资热潮。某光伏企业被曝使用新疆强迫劳动的同时,其ESG评级却跃升到行业前三。绿色金融成了新的赎罪券,资本家一边破坏生态系统一边购买碳积分,像中世纪贵族一边包养情妇一边给教会捐钱。当道德成为量化指标,善行就变成了可交易的衍生品。

我渐渐觉得投资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焦虑转移。古代人杀牲祭天,现代人购买期权。去年认识个95后女孩,把每月工资的30%定投比特币,问她为什么,她说:“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现金贬值吧?”这种被迫 gambler 的集体焦虑,比任何金融风险都值得担忧。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藏在庄子的庖丁解牛里——不是研究多少技术指标,而是认清市场的肌理脉络。就像我认识的那个温州房东,永远在别人疯狂时卖出,在无人问津时收购旧厂房。问他秘诀,他就咧嘴笑:“夏天买棉袄,冬天卖冰棍,需要啥秘诀?”
离开江边豪宅时,基金经理送我到电梯口,突然低声说:“其实最赚钱的项目都写在刑法里,剩下的不过是赚个心理安慰。”电梯门关闭的瞬间,我看见他手腕上的佛珠突然断线,108颗檀木珠子在大理石地面上蹦跳着,像极了纳斯达克指数崩盘时的走势图。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