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围城:当招商的稳健撞上时代的荒诞
上个月在陆家嘴的咖啡厅里,我目睹一位穿着定制西装的投资经理对着手机低声咆哮:”年化3.2%?这收益率还不如我老家县城的房贷!”玻璃幕墙外,东方明珠笼罩在梅雨季节的雾气里,像极了当下固收市场的模糊前景。
招商系债基这些年被捧成”稳健派教主”,但翻开他们的重仓券种,我总想起外婆的针线盒——国债、政金债、AAA级城投债,所有线头都缝得工工整整,连个线头都不肯露。去年四季度某只明星产品持仓里,某中部省份的公路债占比高达7%,而该省同期正在申请特殊再融资债券来缓解债务压力。这种精妙的危险舞蹈,普通投资者根本看不到幕布后的钢丝绳。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朋友做过极端测算:把近五年所有招商系债基每日净值波动连成曲线,最终图形竟与黄浦江潮汐周期有62%的相似度。这荒谬的相关性背后,或许暗示着某种更深层的真相——当绝对收益空间被货币政策和资产荒双重挤压,所谓”稳健”越来越变成行为艺术式的精准控盘。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信用研究员团队去年扩编了三分之一,却主要增加的是舆情监测岗位。现在判断个券资质不仅要看财报,还要实时扫描当地政务公众号的开工新闻、领导干部调研动态,甚至城投公司领导参加扶贫活动的照片像素都要分析——毕竟真正雷暴前兆,往往藏在某张合影里缺席的副市长。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个悖论:当某只招商债基规模突破三百亿时,其每天申赎资金流相当于个地级市全年财政支出。这些巨量资金在银行间市场辗转腾挪时,其实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质押式狂欢——利率债当门票,信用债作赌注,央行OMO操作当庄家。所谓”绝对收益”,早就异化成流动性套利的文字游戏。
昨天路过招商基金大楼时,看见LED屏滚动着”固收+绝对收益策略交流会”的预告。我突然想起明末的漕粮运输,无论河道如何淤塞,漕船总要装饰得富丽堂皇,因为船上最重要的货物从来不是粮食,而是维持帝国幻象的仪式感。当下这些挂着”稳健”招牌的债基,何尝不是资本市场的漕船?

或许我们迟早要承认,在负利率幽灵和城投信仰重塑的夹缝中,所有关于”稳健”的叙事都已是前朝遗事。当某天发现某只主打利率债的产品开始偷偷配置可转债增强收益时,就像看见恪守古礼的士大夫终于揣起了二维码收账——这荒诞的画面,才是资管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