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做啥好?先别急着找答案
上周在798艺术区偶遇老同学阿杰,他正顶着黑眼圈蹲在咖啡馆门口抽烟。”又熬通宵?”我问。他猛嘬一口烟:”第三个月了,搞了个AI写作工具,结果ChatGPT一开源…” 他苦笑着把烟头碾灭的样子,让我想起五年前自己第一次创业时踩过的坑。
一、风口上的猪,往往死得最快
现在满大街都在喊”AI+一切”、”Web3改变世界”,可你仔细想想——去年那些All in元宇宙的团队,现在还剩几个?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像追公交一样追风口,最后连车尾气都吃不上。
有个反常识的真相:越是热闹的赛道,死亡概率越高。2015年O2O最火时,我帮朋友做过社区洗衣App。当时觉得”高频刚需”稳了,结果三个月后发现:用户宁愿多走500米去干洗店,也不愿在手机里多装个应用。现在回头看,那些活下来的反而是做洗衣液自动配送的——人家根本不在乎什么互联网思维。

二、别做”更好的”,要做”不同的”
我特别烦那种商业计划书:”我们要做中国版的XXX”。上次路演遇到个小伙,激情澎湃说要打造”东方OpenAI”。我当场就笑了:”你知道GPT-3训练烧了多少钱吗?”
真正的好项目往往诞生在两种场景:
1. 某个细分领域痛到让人骂娘,但大厂根本看不上(比如专门给老年机做防诈骗系统)
2. 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强行杂交(像把剧本杀和相亲结合的那帮人)
三、先当”问题侦探”,再当”解决方案销售”
去年帮我表弟看项目,他非要搞智能健身镜。我问了三个问题:
– 你上次去健身房是什么时候?
– 你家镜子照全身要退几步?
– 你愿意对着镜子看自己喘成狗的样子吗?
结果他转身去做了个更脏的生意——社区健身房器械消毒。现在月流水比我工资都高。有时候最好的商机就藏在”令人作呕的日常”里。
四、警惕”自嗨型创业”
有个血泪教训:千万别因为”我觉得酷”就创业。我人生最惨淡的半年,是沉迷做极客向的机械键盘。后来发现真正的用户都在淘宝买9.9包邮的薄膜键盘,而我们这种”客制化信仰”玩家,连代工厂的起订量都凑不齐。
验证需求有个野路子:去闲鱼搜”代购”、”求购”。那些需要跨海淘才能满足的需求,往往藏着真金白银。
五、最性感的商业模式是”收租”
经过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能收”睡后收入”的才是好生意。认识个95后姑娘,专门帮网红店设计”打卡拍照点”。现在她70%收入来自教人开拍照咖啡馆的培训课——本质上是在卖”流量密码”的版权费。
说到底,创业选方向就像谈恋爱。那些让你夜不能寐的问题,往往就是最好的缪斯。与其在行业报告里找答案,不如先回答:有什么事情能让你边骂娘边干上三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