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路过鞍山银行那栋不算太起眼的办公楼,我都会想起去年冬天的那次经历。那天我急着办理一笔跨行转账,跑了两家国有大行都被告知系统升级需要等待,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鞍山银行。
没想到,柜台后面那位有点微胖的大姐只用五分钟就搞定了所有手续,临走时还笑着提醒我:“下次这种小额转账直接用手机银行,大冷天的别老往外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对银行业的认知该更新了——不是所有银行都要像华尔街之狼那样高高在上。
鞍山银行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在标准化金融服务之外保留的那点“人情味”。你说现在都数字化了,为什么还要保留那么多线下网点?我倒觉得,正是这些分布在社区里的小支行,成了连接银行与普通百姓最真实的纽带。上周我去铁东区支行办业务,就看到一位老大爷在教客户经理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查看养老金——这种场景在一线城市的银行里几乎绝迹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接地气的经营模式也暗藏危机。我有个在省银监局工作的朋友私下说,像鞍山银行这样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挤压。一方面要应对国有大行的降维打击,另一方面又要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抢用户,就像在夹缝中跳舞。但有意思的是,去年他们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反而逆势增长了17%——这或许说明,把根扎在泥土里的银行,反而更懂得本地经济的真实脉动。
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的信贷员老张。有次喝酒时他说:“在大行放贷看的是数据和模型,我们还得看老板的人品和街坊口碑。”这种带着点“人治”色彩的风控方式,在教科书里肯定要被批判,但在实际业务中却往往比冷冰冰的算法更精准。就像老张经手的一笔餐饮店贷款,当时所有数据模型都亮红灯,但他注意到老板每天凌晨四点亲自去市场采购,最终这笔贷款不仅如期收回,还培养了一个现在开出五家分店的本地品牌。
当然我不是说地方银行就完美无缺。他们的APP体验确实比不上招商银行,国际业务更是短板。但也许正是这种“不完美”,反而让金融服务回归到了最本真的状态——不是冷冰冰的资金流转,而是带着温度的价值交换。
有时候我在想,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未必都要朝着“更大更强”的方向狂奔。像鞍山银行这样扎根一方水土的金融机构,或许正在悄悄书写另一种可能:用本地化的智慧对抗标准化的洪流,用人的判断弥补算法的局限。这何尝不是一种银行业的存在主义——在巨头林立的时代,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下次你去鞍山,不妨走进他们的任意一家支行看看。那里没有奢靡的大理石装修,也没有穿着阿玛尼的理财经理,但你能看到银行业最生动的样子:柜员记得常客的名字,信贷员了解每家小店的经营状况,就连保安大叔都会提醒你雨天路滑。
在这个越来越虚拟的金融时代,这种真实感反而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