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协会:那个你既爱又恨的“大家长”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中国证券业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的时候,我正坐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会议室里,听一位私募大佬吐槽:“这协会啊,就像你那个总爱管东管西的亲戚——没它不行,有它又嫌烦。”
这话糙理不糙。中基协成立于2012年,说是自律组织,可手里攥着的备案、检查、惩戒权力,让再嚣张的资管大佬也得陪着笑脸喊声“老师”。你说它是政府的白手套?某种程度上是,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像是行业自己选出来的“话事人”——毕竟真要出了系统性风险,最后收拾烂摊子的还不是整个行业?
我认识个90后基金经理,去年产品备案被卡了三个月。他苦笑着跟我说:“每次提交材料都像在玩‘大家来找茬’,今天说风险揭示书措辞不够严厉,明天要求补充投资者适当性双录的秒数统计。”但转头爆雷的私募跑路了,他又第一个跳出来说:“协会审核怎么不再严点?”
这种矛盾心态很有意思。中基协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替监管扛了雷。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不方便直接管的细枝末节,协会用自律公约的形式就给框住了——比如要求私募不得使用“稳赚不赔”这种宣传话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堵哪些漏洞。
但最让我琢磨的是,这个协会正在悄悄重塑行业的权力格局。去年某百亿私募因为信息披露违规被暂停备案三个月,等恢复时市场份额早被瓜分殆尽。协会一纸公告比罚单还狠——这哪里是自律组织,分明是掌握着生杀大权的隐形裁判。
有意思的是,他们最近开始搞投资者教育直播。看着西装革履的副秘书长在镜头前教大爷大妈识别“伪私募”,我莫名想起菜场里教人识别注水肉的工商执法人员。这种接地气的转变,或许暗示着某种定位焦虑:既当裁判员又想当教练员,最后别成了四处救火的消防员。

说到底,中基协就像个大家长,嘴上说着“孩子们要自律”,手里却攥着戒尺。行业一边嫌它管得太细,一边又暗搓搓希望它把竞争对手管得更死——这种微妙的心态,或许才是中国金融监管最真实的注脚。
(写完突然想到:要是哪天协会要求基金经理们背熟私募监管条例才能上岗,不知道会不会出现考场外集体刷题的名场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