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当理性遇见人性,我们该如何安放焦虑?
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咖啡,他突然问我:”你说为什么南方基金的固收产品规模能冲到行业前三?真的是因为他们家信评团队比别人多长只眼睛?”这个问题让我愣了几秒——毕竟在陆家嘴的咖啡馆讨论基金公司,通常都是从夏普比率谈到阿尔法收益,没人会从这么刁钻的角度切入。
我放下咖啡杯,想起三年前亲历的一幕。那时在某券商策略会上,南方的一位基金经理被问及风控模型时,竟然当着全场投资者的面说:”我们的量化模型最后总要经过’老法师’的直觉校准——这话你们出了门我可不认啊。”台下哄笑中带着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你看,这就是南方最有趣的地方:他们既敢把AI预测系统吹得天花乱坠,又偷偷给传统经验留了后门。
某种程度上,南方像极了金融圈的”新中式”实践者。你说它保守吧,他们早在2018年就敢把电竞、元宇宙这类争议赛道塞进主题基金;说它激进吧,他们的固收团队却坚持着近乎偏执的”宁可错杀一百不放过一个”的信审原则。这种分裂感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老派钟表匠——左手握着最新款的电子校表仪,右手却还揣着祖传的放大镜。
最近他们推的”碳中和主题基金”就很说明问题。路演时PPT上满是光伏装机量和锂电渗透率的漂亮曲线,但私底下喝酒时,产品经理却嘟囔:”其实最关键的是找到能活过技术路线上那些’灰犀牛’的企业。”这话听着糙,却道出了资管行业最痛的痛点:我们总在追逐光鲜的β,却常常忘记α往往藏在那些不太性感的生存哲学里。
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南方是业内少数还保留着”模拟盘文化”的公司。新研究员入职前三个月不允许碰实盘,每天要像高中生交作业一样递交模拟交易笔记。这种看似低效的传统,在当下算法横行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就像自动驾驶时代还要求司机背熟手动挡操作手册,看似迂腐,却在某个极端场景下能救命。
当然他们也不是总做对。去年那支主打”新消费”的产品净值跌得让渠道经理不敢接客户电话,公司内部总结会上却冒出句神总结:”我们错把Z世代的消费升级,当成了消费主义。”这种带着痛感的反思,比那些永远正确的官方道歉有意思得多。

说到底,资管行业正在经历某种认知撕裂:一边是越来越精密的量化模型,另一边是越来越不确定的黑天鹅频发。南方基金的有趣之处在于,他们既不盲目崇拜算法,也不神话人的直觉,而是笨拙又固执地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就像个同时戴着智能手表和桃木手串的现代人,你说不清这是违和还是智慧。
临走时朋友突然又问:”那你说他们明年还能守住前三吗?”我看着窗外陆家嘴闪烁的霓虹,忽然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前AI时代”——当资管行业进入洗牌深水区,或许我们更该问的是:在理性与人性永恒的拉锯战中,究竟该相信机器的概率,还是相信那些经历过周期轮回的”老法师”的皱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