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珠江路咖啡厅偶遇老同学王胖子,这位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十年的老油条,听说我在打听南京国融证券,突然笑得像只偷到油的耗子。”怎么?你也想体验下什么叫’冰火两重天’?”他神神秘秘地压低声音,”这家券商啊,就像南京的盐水鸭——看起来平平无奇,吃下去才知道有多上头。”
一、当”地气”遇上”专业”

说实话,第一次走进国融证券南京分部的感觉挺魔幻。大厅里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正用标准的”南京普通话”跟大爷大妈讲解K线图,墙上电子屏滚动着”今日特惠:开户送阳山蜜桃”的标语。这种土洋结合的画风,让我恍惚间分不清是在证券公司还是菜市场。
但别被表象骗了。他们固定收益部去年承销的某城投债,在业内被称为”金陵魔法”——硬是把一个资质平平的项目包装成了抢手货。这种”接地气”的生存智慧,恰恰是很多端着架子的头部券商学不来的。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得更直白:”在江苏搞债,不找国融就像去夫子庙不吃鸭血粉丝——纯属跟自己过不去。”
二、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潜规则”
不过要说槽点,国融的”地方特色”也确实让人头疼。去年帮朋友处理账户迁移,光是等他们手工盖章的流程就耗了三天。负责对接的客户经理小张私下吐槽:”我们系统里’特事特办’的按钮,比合规流程快十倍。”这话虽然像玩笑,却暴露了典型的地域性券商通病——人情大于制度。
更戏剧性的是他们的理财产品。某款号称”稳健增值”的集合计划,去年收益居然跑赢了同期90%的同类产品。但仔细看持仓,里面藏着不少江苏本土企业的可转债。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操作,你说它是资源倾斜还是内幕交易?反正监管没说话,客户也乐得装糊涂。
三、在夹缝中野蛮生长
跟国融某营业部副总喝酒时,他半醉半醒间吐真言:”我们就像新街口的地下通道,上面踩着银行券商,下面压着互联网金融,但每天人流量照样破万。”这话糙理不糙。在佣金战白热化的今天,他们愣是靠”帮客户孩子解决上学问题”这类增值服务杀出血路。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国融南京分部的晨会永远比总部晚半小时。问起来,经理理直气壮:”我们要等客户送完孩子上学啊!”这种对本土客户生活习惯的精准拿捏,恐怕不是那些天天喊着”数字化转型”的大券商能理解的。
四、值得玩味的生存哲学
最近国融悄悄把slogan改成了”更懂南京的财富管家”。在我看来,这既是宣言也是无奈。当头部券商在搞AI投顾时,他们最好的客户经理可能正在某机关大院陪领导打掼蛋。这种看似落后的经营方式,反而构筑了独特的护城河。
但隐患也很明显。去年某次债市波动中,国融代销的产品集中暴雷,维权客户直接把营业部变成了菜市场。事后他们处理的方式很”南京”——请涉事客户去香格里拉吃了顿人均800的自助餐,事情居然就这么压下来了。这种”江湖气”能撑多久?恐怕连他们自己心里都没底。
写在最后
说到底,国融证券就像南京这座城市一样充满矛盾。它不够精致,但足够实用;不算规范,却异常灵活。如果你追求标准化服务,这里可能会让你抓狂;但如果你想在江苏资本市场”混圈子”,它可能是最称手的敲门砖。
王胖子最后那句调侃我现在越想越有意思:”在国融开户就像娶了个南京姑娘——平时嫌她嗓门大脾气暴,关键时刻才发现,没有比她更护短的了。”这话虽然政治不正确,但某种程度上,或许正是对这家本土券商最传神的注解。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