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成为信仰:谁在收割我们的焦虑?
上周路过国贸,又被某理财机构的广告牌闪到眼睛——「财务自由不是梦,三年实现阶级跨越」。说实话,我差点把刚喝的冰美式喷在挡风玻璃上。这年头,连泡面都敢标注「米其林风味」了,理财机构画的大饼倒是越来越像科幻小说。
三年前我差点栽过跟头。当时被某家号称「年化18%保本」的机构忽悠着参加了场沙龙,整个会场香槟玫瑰配着肖邦夜曲,理财顾问的西装比我的房贷余额还笔挺。他们用「复利奇迹」「睡后收入」这些词编织出的未来,让人恍惚觉得只要签个字,明天就能在马尔代夫收租金。结果呢?我邻居王阿姨投的三十万,现在连本金的影子都没追回来——当然,机构早就把合同里的「预期收益」四个字印刷得比蚂蚁触角还细小。
有意思的是,这些机构最擅长的根本不是资产管理,而是情绪炼金术。他们把中产对阶层滑落的恐惧、年轻人对自由的渴望、甚至老年人对子女愧疚感,统统熔铸成购买理财产品的冲动。你买的哪里是基金?分明是「不会比同事混得差」的安全感,是「终于敢辞职追梦」的勇气幻觉。这种精神按摩的溢价,早就超过了理财本身的收益。
更魔幻的是当下的「投教狂欢」。打开短视频,满屏都是教你用「金字塔定投法」「凯利公式」实现暴富的90后导师,背景不是游艇就是私人飞机——后来被扒出游艇是三亚租的,飞机P图时连影子角度都没调对。但偏偏有人愿意相信,毕竟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暴富神话比地铁安检员的「请测温」还要频繁出现。

我渐渐觉得,这个行业最成功的产品从来不是某个基金组合,而是精心调制的认知 dissonance(认知失调)。他们让你相信:年化6%是失败,10%才刚及格,20%以上才算入门——尽管巴菲特的长期年化也才20%。这种扭曲的预期管理,比任何金融衍生品都危险得多。
最近和在某头部机构风控岗的老同学喝酒,他苦笑着说现在最畅销的根本不是理财产品,是「心理止损服务」:专门安抚那些发现预期收益达不到后崩溃的客户。「有时候觉得我们像开心理诊所的,只不过挂号费藏在管理费里。」他晃着威士忌杯的样子,让我想起那些给客人灌迷魂汤的算命先生。
或许我们真正该投资的,是看透诱惑的定力。毕竟当理财机构开始卖「希望」,这比他们卖任何高风险产品都值得警惕。下次再看到「财务自由」的广告,不如默念三遍:要是真能暴富,他们为什么要苦哈哈地赚你那点管理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