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珠江新城喝咖啡时,隔壁桌两个穿着Polo衫的中年人正眉飞色舞地讨论着某个新能源项目。其中一个拍着胸脯说:”这可是正宗的南派玩法,我们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我当时差点把拿铁喷出来——什么时候开始,连投资圈都时兴给自己贴地域标签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在广深两地金融圈混了十来年的老油条,我始终觉得所谓”南派投资”更像是个被精心包装的营销概念。你说它完全不存在吧,确实能感受到珠三角资本特有的那种务实劲儿;但你要真把它奉为圭臬,又难免陷入自我感动的陷阱。
我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参与过的一个智能硬件项目。当时某知名机构的老总穿着人字拖来尽调,开口就问:”你们这个月电费多少?车间厕所的抽纸采购价能不能看看?”这种刨根问底的作风确实很”南派”,但你说这难道不是任何合格投资者都该做的功课?只不过岭南商人更懒得掩饰对细节的偏执罢了。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年轻投资人把”喝茶谈生意”当作南派投资的标志性仪式。殊不知早在二十年前,我跟着师父去东莞见工厂老板时,人家直接在流水线旁边摆塑料凳谈合同,茶渍斑斑的保温杯里泡着浓到发苦的普洱——那种粗粝感才是真实的南派底色,现在写字楼里那些功夫茶表演,倒像是给北方投资人准备的民俗体验项目。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某些机构开始把”南派”当作风险控制的遮羞布。有个做消费升级的项目明明商业模式漏洞百出,决策会上却有人说:”毕竟是南派打法,更注重现金流嘛。”结果三个月后就爆出供应链暴雷。这种用地域特色给投资失误找补的行为,简直比街边算命先生还能自圆其说。
或许最真实的南派特质,反而藏在那些不愿被标签化的投资人身上。我认识个顺德老板,办公室挂着”忌吹水,做实野”的毛笔字,每年经手十几亿资金却坚持用翻盖手机。有次他跟我说:”什么派不重要,能让我老婆的麻将搭子都赚到钱才重要。”这种混着市井智慧的实用主义,可能比任何投资哲学都更接近岭南资本的本质。
说到底,当下投资圈需要的不是又一个地域性概念的分野,而是打破这种人为制造的认知舒适区。下次再听到人吹嘘南派北派之分,不妨问问他们:在数字化尽调工具普及的今天,难道广东的算法和北京的算法用的不是同一套二进制逻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