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回事,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前几天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忽然问我:“你觉得普通人最不该碰的投资是什么?”我晃着酒杯里的威士忌,冰块碰撞的声音清脆又刺耳。“大概是那些被包装成‘稳赚不赔’的东西吧。”他笑了,说你这答案太狡猾。
其实投资哪有绝对的对错呢?就像有人觉得炒股是赌博,有人却靠它实现了阶级跨越。今天聊的这7种常见方式,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
1. 股票:情绪的放大镜

很多人把股市当成提款机,但我更愿意称它为“人性检验场”。去年我亲眼见证一位朋友在新能源股票上翻了四倍,又在三个月内全部吐回去——不是因为不懂技术分析,而是败给了“再涨一点就卖”的贪念。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教人炒股的书都在讲K线图和财务报表,却很少告诉你:真正决定盈亏的,可能是你前天晚上有没有和老婆吵架。
2. 基金:精致的平庸?
买基金像请代驾——理论上更安全,但你别指望他能带你秋名山漂移。我2018年定投的某明星基金,三年收益率还没跑赢楼下麻辣烫的涨价幅度。
最近发现个诡异的现象:基金评论区比股票论坛还热闹。一群人每天给基金经理写小作文,不知道的还以为在追星。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投资仪式感?
3. 房地产:最沉重的安全感
我姑妈2016年执意要在燕郊买房时,全家人都觉得她疯了。现在那套房跌掉的首付,够买一辆顶配保时捷。但每次家庭聚会她依然嘴硬:“房子又没卖,算什么亏损?”
有时候觉得房地产像婚姻——明明知道可能是个坑,但周围人都跳了,你不跳反而显得不正常。
4. 比特币:信仰充值游戏
认识个95后程序员,2020年把婚房首付扔进比特币,现在每天在朋友圈发“拿住筹码”的鸡汤文。他未婚妻去年嫁给了别人,据说新郎是银行理财经理。
数字货币最魔幻的地方在于:那些骂它是骗局的人,和早期入场实现财富自由的人,可能是同一批人。
5. 黄金:祖传的焦虑缓解剂
我奶奶至今还把金镯子缝在枕头里,比什么美联储加息更能让她安心。现代人买了黄金ETF还要天天看盘,反倒活得更焦虑了。
有时候想,我们嘲笑老一辈守着一堆金属很可笑,但他们至少能实实在在摸到自己的财富。
6. P2P:鲜血写成的警示录
2015年参加某金融论坛时,有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说要做“金融民主化的先锋”。去年我在社会新闻里看到他——涉嫌非法集资近百亿,照片上的手铐亮得刺眼。
这类故事最讽刺的是:第一批跑路的人实现了财富自由,最后接盘的反而是最需要保本的那些人。
7. 创业:最华丽的自我欺骗
表弟去年辞去国企工作搞web3创业,现在每天在家族群里发“破圈思维”“底层逻辑”。有次他喝多了跟我说实话:其实就想逃避写周报。
很多人投资创业项目时,买的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对自己想象中人生的预付定金。
—
深夜写这些时,阳台外的城市依然灯火通明。每盏灯背后可能都有人在看K线图、算收益率、或者纠结明天要不要割肉。说到底,投资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而是我们如何处理对未来的恐惧和贪婪。
那位私募朋友最后跟我说了个金句:“真正稳赚不赔的投资,可能是买个好枕头——至少能保证你亏钱的时候睡得着。”
你说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