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茶馆里看K线起舞》
朋友约我在人民公园鹤鸣茶社谈事,结果自己迟到半小时。我捏着青花瓷盖碗,看茶叶缓缓沉底,隔壁桌几个大爷的谈话却比我的龙井更有味道。
“昨天那个板,我一看量就晓得有问题,果不其然今天低开三个点…”
穿唐装的老先生嘬着茉莉花茶,手机屏幕上红绿交错的光映在他金丝眼镜上。我忽然意识到,这大概就是成都股市最真实的切片——在百年茶香里炒着明天的行情。
都说成都人骨子里透着闲适,可证券营业部里盯着大盘的眼睛,比春熙路火锅店排号时的眼神还焦灼。去年认识个做私募的哥们,办公室特意选在金融城双子塔,说要把府南河的温吞水汽炼出华尔街的硝烟味。结果每次见面还是在建设路啃兔头,三句话不离“最近白酒板块是不是到顶了”。

有意思的是,成都股民有种独特的分裂感。上午还在浣花溪边提着画眉鸟笼,下午就能为半导体板块的波动和券商拍桌子。这种矛盾让我想起宽窄巷子新旧的撕扯——你说它商业化了,转角又能遇见坐在竹椅上掏耳朵的老成都,手边iPad还开着同花顺。
有回在桐梓林某家精酿酒吧,听见两个打扮时髦的姑娘讨论新能源车产业链。穿露腰装的姑娘晃着啤酒杯说:“宁德时代这条线我吃了35%就走了,贪不得。”那种举重若轻的架势,比很多穿着西装吹票的基金经理还老道。
但成都股市真正迷人的,是那种藏在麻辣鲜香下的计算。就像火锅煮毛肚,七上八下多一下就老,本地人炒题材股也讲究火候。去年元宇宙概念疯涨时,认识个程序员在环球中心W区租工位搞VR项目,融资PPT里赫然写着“借鉴成都麻将的沉浸式社交逻辑”,居然真拿到天使轮。
有时候觉得这座城市的资本脉搏带着花椒的麻——表面波澜不惊,底下早暗流涌动。高新区那些瞪羚企业创始人,白天在菁蓉汇路演,晚上在九眼桥酒吧接着聊估值。你分不清他们举杯时说的是“肝胆相照”还是“对标科创50”。
最近发现连出租车司机都开始聊北交所门槛,这让我隐隐不安。当牛市的声音盖过茶馆里的麻将声,当火锅店每桌都在讨论K线形态,是不是该警惕了?毕竟成都人最擅长的,是在沸腾的红油里精准捞出最嫩的那片黄喉。
朋友终于赶来时,我碗里的茶已续到第三泡。他气喘吁吁道歉:“刚在盯单子,创业板突然拉直线…”我给他斟上淡了的茶水,想起刚才听见穿唐装的大爷结账时对茶倌说:“明天还是这个位子,帮我把充电宝备上。”
盖碗碰在一起,都是时代的声音。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