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曼谷的一家咖啡馆里,我遇到个自称”外汇猎手”的年轻人。他兴奋地向我展示手机里十几个”黑平台曝光网”,说这是他的”副业收入来源”。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号称维护正义的网站,可能正在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黑色产业链。
第一滴血:曝光网站的”商业模式”
说来讽刺,我最早接触这类网站是因为2018年那起轰动一时的”澳汇事件”。当时某个曝光网详细披露了该平台的资金盘操作,文章最后却附了个”更安全平台推荐”链接。后来调查发现,被曝光的平台确实有问题,但”推荐平台”的手续费是正常平台的3倍——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里那些一边吆喝”这家肉注水”,一边推销自己摊位的肉贩子。
更吊诡的是行业内的”保护费”现象。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者告诉我,有些曝光网会先发布某平台的”负面线索”,等对方联系后转而提供”舆情优化服务”。价格?视平台规模从5万到50万不等。这不禁让人怀疑,到底是在打假还是在”制假售假”?

流量时代的正义表演
最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网站的”表演性正义”。他们深谙传播学原理:用红色警告弹窗、血腥金融案例图、夸张的损失金额数字来刺激眼球。但仔细翻看内容,很多所谓”实锤”不过是截图拼接的聊天记录,或是经不起推敲的”受害者证言”。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真正的金融诈骗往往涉及复杂的技术操作,但这类网站最喜欢曝光的,永远是那些带着香车美女照片、承诺”稳赚不赔”的低级骗局。为什么?因为后者更容易激起大众情绪,转化率更高。就像影视剧里警察总是抓小混混却不碰保护伞,不是看不见,是性价比的问题。
灰色地带的生存智慧
我曾追踪过某个曝光网的运营者。他在LinkedIn上挂着”金融安全倡导者”的头衔,私下却经营着三家不同定位的曝光网:一个走专业路线收广告费,一个走民粹路线卖维权课程,还有个境外注册的专门接”定制化曝光”业务。这种”狡兔三窟”的操作,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这个行业的生存法则。
更黑色幽默的是,现在有些黑平台会主动在曝光网投放广告。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能上曝光网的投资者,都是已经意识到风险但还没放弃投机心态的”优质客户”。这就像在戒毒所门口发毒品小广告,荒诞却有效。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曝光,而是更好的”免疫系统”
说到底,曝光网站就像金融市场的止痛药,能缓解症状却治不了病根。真正缺失的是三样东西:权威的官方预警机制(而不是等出事后再”高度重视”)、通俗易懂的金融防骗教育(现在那些宣传册连我妈都懒得看)、以及最重要的——对人性贪婪面的清醒认知。
下次再看到那些标题惊悚的曝光文章,不妨先问三个问题:1.谁在运营这个网站?2.他们靠什么盈利?3.为什么有些明显该进刑法的案例,他们宁愿写2000字长文也不报警?答案往往比曝光的内容更有启发性。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顺手查了下开头提到的”外汇猎手”,他的领英最新动态是加入了某家”区块链安全公司”。你看,这个圈子就是这么轮回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