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闲聊。他抿了一口冷萃,突然苦笑:“现在投资人开口闭口问换手率,好像这是个恋爱次数计数器——换得越勤快就越浪荡似的。”这句话让我愣了半天。是啊,我们总在计算(期初持仓+期末持仓)/2再除以期间总交易量,但谁真正算清楚过这种焦虑背后的代价?
—
一、公式是死的,策略是活的
教科书告诉我们换手率=(买入总额+卖出总额)/2/平均资产规模。但有一次我翻看某知名量化基金的报告时发现,他们的算法居然把大宗交易和ETF申赎都剔除了——这就像算餐厅翻台率时不包外卖订单,漂亮是漂亮,但实在有点自欺欺人。
我越来越怀疑,这个看似客观的指标早就成了文字游戏。有些基金经理会把换手率拆成“策略性调仓”和“流动性管理”两块上报,后者根本不进入公开计算公式。这让我想起早年间券商资管玩的那种“T+0”日内回转交易,明明每天倒手十几遍,年报上换手率却能控制在200%以下——魔术师的袖子从来不会让你看清。
—

二、高换手率背了太多黑锅
主流观点总把高换手率和“投机”“追涨杀跌”划等号。但去年跟踪过一只医疗主题基金,换手率常年400%+,仔细拆解才发现,人家是在做跨市场套利:A股创新药+H股器械+美股生物科技,看似频繁交易实则是在织一张对冲网。
最讽刺的是那些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基金。嘴上说着“长期持有”,暗地里却用股指期货不停调仓暴露——这种表里不一的操作,换手率公式根本抓不住。就像用体温计量血压,测的压根不是一回事。
—
三、散户的认知陷阱
有段时间我帮亲戚打理账户,发现个有趣现象:只要某只基金季度换手率超过300%,评论区必然出现“把基民当韭菜割”的骂声。但同期某只换手率仅50%的消费基,其实是因为重仓股停牌半年没法交易——投资者反而夸它“持仓稳健”。
这种认知偏差像极了超市促销标签心理学:标原价300现价100的商品,永远比一直卖100的更好卖。数字会催眠,而公式恰好提供了最方便的催眠道具。
—
尾声:我们需要新的度量衡
或许该学学海外那些ESG基金的玩法——除了传统换手率,额外披露“碳排放换手成本”(调仓产生的交易碳足迹)和“股东参与度系数”(持仓期间行使投票权的次数)。当某只基金一边喊着“践行股东积极主义”,一边每季度把股票换个遍,这些补充指标立刻就会让它现原形。
下次看到换手率数据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数字背后,到底是基金经理的手痒,还是市场的手铐?公式能算出频率,却算不清决策的重量。就像那个下午我朋友最后说的:“管他换手率百分之几百,客户真正该问的是——你的每次交易,配得上我的信任吗?”
(注:文中提及的具体数值及案例均为说明观点而设,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