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的黄昏:当资本游戏撞上人性暗礁
三年前在陆家嘴某间威士忌吧里,我见过最荒诞的私募路演。穿着定制西装的基金经理晃着冰球,向几位山西煤老板描绘”颠覆性量子计算投资蓝图”。当某位老板认真询问是否要提前囤积稀土时,那位耶鲁毕业的精英面不改色地回答:”我们已经布局了元宇宙矿场。”
这个行业从来擅长用新瓶装旧酒。当”绝对收益”的承诺褪色,就搬出”ESG策略”;当二级市场beta越来越难收割,便发明出”跨周期结构性阿尔法”这类拗口术语。某位管理过百亿规模的老兵私下跟我说实话:”所谓价值投资,不过是给追涨杀跌穿上了燕尾服。”
最讽刺的或许是LP(有限合伙人)们的集体幻觉。我见过江苏某家族办公室的负责人,一边要求年化25%以上的回报,一边在协议里塞进十几条极端风控条款——这好比要求厨师用自来水做出佛跳墙,还不准开大火。当某个明星基金出现回撤时,这些金主们立即化身索罗斯,电话里充斥着对仓位管理的”战略性建议”。说真的,有时候GP(普通合伙人)们最大的超额收益,可能来自忍受LP指手画脚时的情绪管理能力。
行业真正的癌症在于,头部机构早已退化成资产规模驱动的收费机器。2%管理费意味着百亿规模每年稳收2亿,足够在国贸租三层办公楼,养着量化团队天天用Python画彩虹图。业绩提成?那不过是彩票性质的添头。某家知名机构甚至给投资人寄过镶水钻的年度报告,印刷成本直接从管理费列支——这种黑色幽默比他们的投资组合精彩多了。

最近FA(财务顾问)圈流传着地狱笑话:现在募资成功的核心能力,已经不是IRR(内部收益率)数据,而是能不能搞到三甲医院的体检报告。当某70后投资人被查出脂肪肝,五个LP连夜要求赎回。资本永不眠?不,资本只是永远疑神疑鬼。
或许这个行业最该被颠覆的,是那个1848年传承下来的分成模式。当某家机构开始用”业绩里程碑阶梯费率”替代传统carry(绩效分成),竟然被同行嘲讽为”破坏行规”。真有意思,出租车公司骂网约车不守规矩时也是这个调调。

我总想起那个在熊市里转型做脱口秀的基金经理的段子:”以前我说’深度价值挖掘’,LP们疯狂打款;现在我说’用机器学习做情绪因子择时’,他们就要看我大学数学成绩单。进步之处在于,至少现在他们知道该要什么成绩单了。”
当某天听说某百亿私募的投研团队在集体研究道德经对冲风险时,我突然觉得,这个行业或许正在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完成软着陆。毕竟比起K线图,阴阳五行至少不容易被证伪。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