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基金开始“闹脾气”,恰恰是考验人性的时刻
去年夏天,我和朋友在西湖边喝茶时,他盯着手机突然叹了口气:“又跌了,这个月工资白挣了。”我瞥见他屏幕上那根刺眼的绿色曲线——典型的基金回调现场。
很多人把回调简单理解为“跌了”,这种认知偏差让我想起小时候发烧,母亲总会说“发出来就好了”。基金回调何尝不是市场的自我调节?但大多数人只看到体温计上的数字,却忽略了身体正在对抗病毒的本质。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身边越是金融小白,越容易把回调妖魔化。我的表姐——一位幼儿园老师,每次看到净值下跌就急着赎回,结果完美错过了后续15%的反弹。这让我怀疑,或许我们该在基金账户登录界面设置一道哲学考题:“你能接受自己的财富像呼吸一样有起有伏吗?”
某种程度上,当前量化交易盛行让回调变得更戏剧化。就像上个月某知名新能源基金,单日回调4.2%竟然是因为某个海外分析师早餐时发了条推特。这种荒诞性让我想起菜市场大妈们传闲话——情绪传染的速度远比基本面变化快得多。
最讽刺的是,那些整天把“价值投资”挂嘴边的人,往往在回调时嚎得最大声。我认识的一位私募经理,平时言必称巴菲特,真遇到市场震荡时,调仓频率比网红换滤镜还勤快。这或许揭示了投资最残酷的真相:我们永远比自己想象的更情绪化。
说到应对策略,有个反直觉的观点:轻度回调时反而该适度“装死”。就像打麻将,不能因为连续三把不胡牌就推翻牌桌。我的基金经理朋友有个骚操作——每逢市场回调超过5%,他就去买双新球鞋,用消费冲动对冲赎回冲动,鞋柜成了他的情绪稳定器。

最近元宇宙概念基金的大幅回调特别值得玩味。那些喊着“这次不一样”的年轻人,正在重复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故事。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押韵的节奏从没变过。当理发师都在推荐NFT基金时,或许该想起巴菲特那句被说烂了却没人真正听懂的话:“别人贪婪我恐惧”。
说到底,基金回调像面照妖镜。我越来越觉得,投资考验的不是算术能力,而是面对账面浮亏时,能不能保持喝龙井时的那份闲适。毕竟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市场的短期波动,而是我们在恐慌中做出的那些“永久性损失决策”。
(写完这篇时看了眼自选基金,嗯,今天又绿得很有层次感。要不要去下单那双看中已久的限量版球鞋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