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新兴产业”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前几天和一个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是个基金都敢挂‘新兴产业’的牌子,好像不这么写就募不到钱似的。”我抿了口威士忌,不禁想起三年前自己第一次买华宝新兴产业时的情形——那时我天真地以为买了它就等于买下了整个未来。
结果呢?去年它的净值回撤差点让我把手机摔了。但有意思的是,当我翻出季报仔细研究持仓时,突然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前十重仓里居然有两只传统制造业的股票。打电话问客服,对方礼貌地解释:“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也属于新兴产业范畴。”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可能都被“新兴”这个词给骗了。
概念的通货膨胀
说到底,“新兴产业”这个概念正在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五年前可能还特指云计算、生物医药这些硬科技,现在连预制菜和共享办公都能往里装。华宝的基金经理在某次路演中说得实在:“我们现在选股,更看重的是传统产业的新兴转型,而不是追逐风口上的概念股。”
这话听着政治正确,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另一回事。我跟踪了他们最近三年的调仓记录,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每次季报发布时都在强调“坚守科技主线”,但实际持仓中消费类公司的占比却在稳步提升。这种言行不一,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既要维持“高科技”的人设,又不得不向业绩压力低头。
估值幻觉与现实的落差

最让我困惑的是估值体系。理论上新兴产业该用市梦率估值,但市场上真正敢这么玩的机构已经越来越少了。华宝去年清仓某家明星AI企业的操作就很说明问题——尽管该公司营收年增300%,但基金经理在内部纪要里写了一句大实话:“我们算不清它五年后的现金流。”
这种清醒在当下难能可贵。现在很多同行还在用“生态化反”“垂直整合”这种黑话给自己洗脑,仿佛只要故事够性感,估值就可以脱离地心引力。但华宝最近的重仓股里出现了不少市盈率20倍左右的“低调实力派”,这反而让我觉得更踏实——毕竟用真金白银投票时,浪漫主义终究干不过现实主义。
新兴市场的旧命题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时间拉长看,会发现所谓新兴产业基金最终都会面临同样的经典命题:如何平衡成长性与确定性?如何控制回撤又不错过爆发点?华宝的应对策略透着种老练的保守——他们近一年明显加大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而不是盲目押注终端品牌。
这种“卖水人哲学”让我想起加州淘金热的故事。当所有人都去挖金矿时,最赚钱的其实是卖铲子和牛仔裤的。现在的新能源、半导体热潮何尝不是如此?基金重仓的某家锂电设备制造商,今年涨幅反而超过了多数整车厂。这种间接投资策略虽然不够性感,但确实更符合中国人“闷声发大财”的智慧。
尾声:在迷雾中打灯
说到底,任何带着“新兴”标签的东西都自带迷雾属性。华宝这支基金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追逐前沿的同时始终留着一份清醒——季报里那些关于“警惕估值泡沫”“关注技术落地进度”的表述,读起来更像风险提示而不是营销话术。
也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不在于预判哪个赛道会爆发,而在于承认自己永远看不清未来。就像开车夜行,重要的不是能看多远,而是车灯能照到哪里。这支基金最可贵的地方,或许就在于它既愿意探索黑暗,又懂得给自己留够刹车的距离。
(写完突然想起还没赎回,看了眼净值——嗯,今天又跌了0.8%。)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