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陪朋友去三甲医院复查,候诊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走廊上新添了五六台智能挂号机,屏幕亮得晃眼,操作界面却卡得像十年前的安卓手机。朋友苦笑说:”这玩意儿肯定是某家上市公司中标的产品,财报上写着’智慧医疗解决方案营收增长200%’,但没人告诉股东们,半夜挂急诊的老太太得对着这破屏幕戳十分钟。”
这件事像根刺扎在我脑子里。后来研究医疗主题基金时,总忍不住想——我们投资的究竟是救死扶伤的技术进步,还是套着白大褂的资本游戏?
大多数基金经理会给你画两张饼:左边是老龄化社会催生的万亿蓝海,右边是创新药企堪比印钞机的毛利率。但他们不会告诉你,某家明星持股企业靠着把降压药包装成”心脑血管管家”提价300%,也不会提那些真正搞基因编辑的实验室可能十年都烧不出一款上市新药。
我偏爱观察那些”非典型”医疗基金。有只产品连续三年重仓精神病院托管业务,路演时基金经理突然哽咽:”我母亲躁郁症发作时,是私立医院护士握着她的手说’阿姨,我们窗台茉莉花开了’,而公立医院只能给约束带。”这个瞬间比任何市盈率数据都真实——医疗投资的温度,终究要落到某个具体的人是否被温柔接住。
但资本从来擅长把温情变成生意。现在最火的AI诊疗概念,本质上是用算法替代问诊时的眼神交汇。某次调研让我后背发凉:当技术总监兴奋演示”30秒生成个性化治疗方案”时,医生悄悄吐槽:”它连病人攥皱的化验单都不敢接。”
或许医疗基金最讽刺的悖论在于:我们期待它既要有圣母院的悲悯,又要有华尔街的狼性。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白天决策是否投资安乐死器械公司,晚上在病房守着插管的父亲默默流泪。这种撕裂感,或许才是这个赛道最真实的内核。

最近总想起那个挂不上号的深夜,朋友突然说:”要是咱们买的基金里,有一分钱能让他们把挂号机反应搞快点儿,也算积德了。”你看,普通人对医疗投资的期待就这么朴素——可以不在乎年化收益率小数点后几位,但求关键时刻,科技别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注:文中涉及具体案例均为虚构创作,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