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回老家,发现街角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张记百货”终于拉下了卷帘门。玻璃门上歪歪扭扭贴着”旺铺招租”四个字,被雨水打湿的边角耷拉着,像条丧家犬的尾巴。老张蹲在门口抽烟,看见我苦笑道:”现在谁还来小店买东西啊?连我妈买根针都要拼多多。”
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零售业的”认知屠杀”。当所有人都在谈论新零售、无人货架、社区团购时,那些曾经承载着市井温情的百货小店,正以每天三位数的速度从中国街头消失。但吊诡的是,就在我家小区后门,去年新开的”巷子深生活选品店”却活得异常滋润,店主小王甚至打算在隔壁小区开分店。
这不禁让我怀疑:我们是否过度神话了互联网对实体零售的颠覆?当资本狂欢过后,那些被贴上”传统””低效”标签的百货店模式,或许正藏着被我们忽视的生存智慧?
一、百货店的”反效率”价值

大多数创业计划书开篇就要算坪效、人效、周转率,但我想先讲个反常识的发现。去年跟踪观察了7家存活5年以上的社区百货店,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保留着看似低效的服务:给独居老人存钥匙、代收不在服务范围的快递、甚至帮邻居临时照看放学的小孩。
这些服务在商业模型里完全找不到对应的KPI,却构建了某种奇妙的”社区黏性”。李阿姨的杂货铺每周三下午固定聚集着十几个打毛线的老太太,她们带来的不仅是毛线销量,更形成了一种防御电商冲击的”人情结界”——你会好意思当着李阿姨的面扫码比价吗?
这让我想起日本”小山商店”的经营哲学:在711们用数据驱动货架时,他们坚持用纸质笔记本记录每个顾客的购物习惯。当七十岁的店主能准确说出”您女儿上次说想吃的北海道奶酪到了”,这种反数字化的笨拙,反而成了最坚固的护城河。
二、选品里的”暴政与反抗”
现在的选品逻辑简直是一场暴政。要么是算法推荐的”猜你喜欢”,要么是网红带货的”必买清单”。但我在城中村调研时,发现一家百货店的调味品区藏着惊人的秘密:老抽货架上,海天和李锦记中间,赫然摆着三瓶没有条形码的散装酱油。
“这是老刘家自酿的,”店主眨眨眼,”楼里湖南人专门找这个。”这种野生的选品智慧,恐怕会让那些迷信大数据的零售专家气到跳脚。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规范的”漏洞”,让小店成了本土生活的 curator(策展人),而不只是商品的搬运工。
我有个近乎叛逆的想法:未来的百货店应该设立”反爆款区”,专门陈列那些永远不会出现在直播间,但对特定人群至关重要的商品。就像我见过最动人的货架——某小学旁边的文具店,在最显眼位置摆着单只装的左撇子专用剪刀。
三、空间即内容,货架即媒体
所有新零售都在谈”场景革命”,但多数改造后的店铺活像被黑客入侵的机器人,浑身挂满二维码和电子屏。反观台北”林百货”的复兴案例,他们做的最聪明决定是保留老式木制柜台,只是在抽屉里藏了无线充电模块。
这给了我一个启发:百货店的空间叙事应该像好文章一样,有留白有节奏。上海愚园路的”我慢”杂货店就深谙此道——他们的临期食品货架故意放在试香区下风处,面包的微酸与柑橘调香水意外碰撞出奇妙的购买冲动。这种”不讲究”的陈列美学,反而比那些用热力图设计的动线更让人流连。
四、创业计划的”必要冗余”
回到计划书本身,我想挑战下”精益创业”的教条。观察那些活得久的百货店,往往保持着令人发指的冗余:明明可以砍掉的修拉链服务,永远多备两卷的冷门色缝纫线,甚至保留着早已停产的暖水瓶塞规格。这些在商业教科书里都该立即优化的”低效点”,恰恰构成了应对风险的弹性。
我的建议很反主流:在现金流允许范围内,故意保留5%-10%的”无用库存”。就像疫情期间,那些备着针头线脑的店铺突然成了社区生命线。当所有企业都在追求极致效率时,适当的”低效”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结语:做商业丛林里的”无用之树”
庄子里讲樗树因其”无用”而免遭斧斤。在这个言必称转化的时代,百货店或许就该坚守些”无用之用”:可能是给雨天忘带伞的顾客准备的公用雨具,可能是永远摆在收银台旁边的老花镜,也可能是对门阿婆念叨半天的某种停产雪花膏,你费劲周折从义乌小厂翻出来的库存。
这份创业计划书最后想说的是:当所有零售都在追求更快更智能时,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做那棵”无用之树”——用笨拙对抗算法,用冗余抵御风险,用那些无法被量化的邻里温情,在电商的铁幕下撕开一道人味的缝隙。毕竟,人类终究需要一些不完美的真实接触,就像我们需要那些会沾上指纹的玻璃柜台,需要结账时随手塞过来的那颗陈皮糖。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