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学——某私募基金的投资经理。他抿了一口拿铁,轻描淡写地说:“现在聪明人都买指数基金,省心又赚钱。”当时我刚把年终奖扔进沪深300ETF,听到这话简直像吃了定心丸。结果呢?2022年市场单边下跌时,我的账户缩水了23%,而他的私募产品居然只回撤了8%。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所谓“被动投资的胜利”,或许只是金融精英们精心编织的童话。
一、被神化的“市场β”背后藏着什么?
华尔街喜欢把指数基金包装成民主化投资的典范——低成本、高透明度、无需择时。但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巴菲特推崇标普500指数基金,却从不把自己的伯克希尔哈撒宁做成指数产品?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资本市场的“懒人革命”:用平均主义的口号掩盖结构性剥削。
以A股为例,沪深300指数中金融和白酒板块权重长期超过40%。这意味着你买入指数基金的同时,也在被迫押注于银行利润增速和茅台股价——即便你明知房地产泡沫正在瓦解,高端消费面临下行周期。这种“被动的主动选择”本质上是一种风险集中,却被美化为“分散投资”。
更讽刺的是,指数基金的庞大规模正在扭曲市场本身。当千亿资金机械地跟随指数调仓时,成分股获得流动性溢价,非成分股则陷入流动性荒漠。这就像在超市里,所有人只买货架最外层的商品,导致内部商品慢慢过期——所谓的市场有效定价,反而被指数投资本身破坏了。
二、那些没人告诉你的隐性成本

管理费0.5%?太天真了。真正的成本藏在跟踪误差里:当基金规模暴增导致调仓冲击成本飙升时,当成分股停牌却遭遇巨额赎回时,当港股通额度用尽无法及时建仓时…我见过某中概互联ETF连续30天偏离净值超过2%,这相当于隐性收取了双倍管理费。
更令人不安的是道德风险。2020年原油宝事件爆发时,多家原油ETF暂停申购,投资者眼睁睁看着净值暴跌却无法止损。那些宣传册上印着的“高流动性”,在极端行情下脆得像张糖纸。有时候我觉得,指数基金就像游乐场的旋转木马——看起来所有人都在前进,其实只是被固定轨道带着原地打转。
三、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
或许有人会说:“普通人难道还能战胜机构?”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一定要“战胜”?投资本就不是零和游戏。当我开始把资金拆成三份——40%投向量化增强指数基金(那些真正有阿尔法能力的),30%配置行业轮动ETF,剩余30%干脆存成智能存款——去年收益率竟然跑赢沪深300整整15个百分点。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现在连指数基金都开始内卷了。Smart Beta、因子投资、ESG筛选…这些所谓“升级版”指数产品,本质上又回到了主动管理的赛道。这不禁让我怀疑:金融创新是不是就是个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环?
坐在回望2023年的震荡市,我突然理解那位私募老同学的话外之音:他真正想说的是“别把偷懒当智慧”。指数基金当然是个好工具,但工具永远不会替你思考。就像再好的厨刀也没法自己做出料理,投资终究是场孤独的修行——只不过有些人选择戴着手铐跳舞,而有些人,宁愿自己锻造钥匙。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