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基金年报扎堆发布的季节。我瘫在转椅上,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忽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某私募酒会上遇到的老周——一个管理着百亿规模却总爱在角落啃三明治的基金经理。
“年报这东西,”他当时灌了口廉价啤酒,嘴角还沾着蛋黄酱,“就像相亲照,P得亲妈都认不出来。”周围那些举着香槟谈论夏普比率的人群突然变得模糊,唯有他腕间褪色的电子表在霓虹灯下闪着真实的光。
真正值得读的年报,往往藏在附注第七页的第三个小括号里。比如某知名消费基金去年悄悄把“投研团队稳定性”的表述从“核心优势”降级为“持续关注领域”,果然三个月后就有三位基金经理集体跳槽。这些用8号字印刷的伏笔,比首页那烫金的净值曲线诚实得多。
我偏爱拆解那些过度包装的隐喻。当某量化基金用“动态平衡阿尔法生成机制”描述他们的调仓策略时,你基本可以理解为“机器追涨杀跌时手抖了”;而所谓“基于宏观视野的防御性布局”,大概率是重仓白酒股被套牢后的挽尊说辞。最讽刺的是,越是业绩惨淡的基金,其年报的铜版纸反而用得越厚。
不禁怀疑我们是否陷入了某种行为艺术:用124页PPT证明0.23%的超额收益,用三维立体图表展示跑输沪深300的事实,用诺贝尔奖得主的理论为追风口找借口。某个深夜核对数据时,我发现某科技主题基金的前十大持仓竟与三年前主打的“颠覆性创新”毫无关联——他们悄悄重仓了水电股,却在封面继续使用AI芯片的炫光图片。
或许真正的年报应该仿照食品包装法规,强制标注“业绩构成”:30%来自赌风格轮动,15%靠复制指数省管理费,5%是实在跑不赢就修改比较基准。剩下50%留白,给投资者填写脏话。

当下ESG投资热潮让这场化妆舞会愈发荒诞。我见过某煤炭主题基金用12页篇幅论述其“绿色转型投资理念”,核心策略却是——重仓煤炭股但要求企业承诺“2050年减排”。这种用半个世纪期限来自我安慰的戏码,像极了健身房办卡时幻想自己明年会变成施瓦辛格。
老周上个月发来邮件,说已辞职去大理开烘焙坊。“至少面团发酵与否骗不了人”,附件里基金净值走势图和面包窑温度曲线意外地相似:都需要经历高温炙烤才能成型,但前者永远只展示烤好后的摆拍。
或许某天我们应该要求基金公司附上操盘手们的体检报告——那些飙升的 cortisol 水平曲线,可能比任何量化模型都更能预示市场波动。毕竟真正驱动资本的,从来不是数学模型,而是人类在深夜盯盘时,随K线起伏的颤抖的瞳孔。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