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微信突然弹出一条消息。许久不联系的高中同学老张发来一个直播链接,附言:”兄弟,跟着机构老师操作,一周赚了30%!速来!”我盯着那个花哨的封面图——西装革履的”首席分析师”背后闪烁着”四川大决策稳赚策略”的霓虹字幕,胃里突然泛起一阵熟悉的恶心。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春熙路星巴克偶遇的场景。邻座三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着手机屏幕上的K线图兴奋地计算着:”今天老师让买的XX科技又涨停了!3980元的课程费早赚回来了!”他们脸上那种混合着狂热与天真的神情,像极了2015年股灾前我在营业厅见过的那些面孔。

所谓”教育”的糖衣炮弹
四川大决策这类机构最狡猾之处,在于他们把赤裸裸的收割包装成”投资者教育”。打开他们的宣传页面,满眼都是”战胜主力””擒牛战法”之类的江湖黑话,配合着PS过的盈利截图——我见过最离谱的一张,居然显示某学员用1万元本金三个月滚到87万。稍微有点金融常识的人都会发笑,但正是这种荒诞的暴富神话,精准击中了韭菜们的软肋。
我曾潜入某个付费群观察过他们的套路。那些”老师”从不直接推荐个股(那太容易留下证据),而是用”某只符合我们战法的5G概念股”这类话术。更讽刺的是,他们最热衷传授的”筹码分布分析”,本质上是在教散户如何用更复杂的方式亏钱——就像教自行车初学者玩山地速降,结果可想而知。
幸存者偏差的魔术
这些机构最擅长的把戏,是利用概率玩一场必赢的赌局。他们把1000个学员分成10组,每组给不同的股票建议。总有几个组会碰上行情,这些”幸运儿”就成了活广告。我认识的一个期货公司前员工透露,有家类似机构甚至开发了算法,自动筛选近期走势良好的股票反向包装成”老师推荐”。
去年有个数据很有意思:在四川某地法院审理的金融诈骗案中,超过60%的受害者在被骗前都参加过”炒股培训”。这不禁让我想起传销组织的”成功学洗脑”——先摧毁你的认知,再塞给你一套简单粗暴的致富逻辑。区别只是传销卖的是梦想,而这些机构卖的是”技术幻觉”。
监管的灰色舞步
耐人寻味的是,这类机构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他们通常持有正规的”教育咨询”执照,课程内容也刻意规避《证券法》对投顾服务的界定。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监管人士说的:”抓他们就像抓泥鳅,明明知道有问题,但总差那关键的一环证据。”
最近有个值得玩味的现象:随着短视频平台兴起,这些”股市导师”开始转型做情感主播。上周我就刷到某位曾经的”涨停板猎手”,现在改教”如何通过理财实现婚姻自由”。这或许揭示了这类生意的本质——他们贩卖的从来不是投资方法,而是对阶层跃迁的焦虑感。
站在成都环球中心楼下,看着那些挂着”金融研究院”招牌的办公室(里面可能只有三张桌椅和一台电脑),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这类骗局永远有市场。在这个通胀焦虑蔓延的时代,人们宁愿相信那些穿着阿玛尼的”老师”,也不愿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真正的财富自由之路,从来就没有什么”速成秘籍”。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给老张回了条消息:”还记得2015年你在乐视网上亏掉的那辆帕萨特么?”他至今没有回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