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秋招季。朋友圈开始被各大银行的招聘海报刷屏,其中那抹熟悉的绿色——中国农业银行——总是格外显眼。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光鲜亮丽的宣传,我总会想起去年在北大校园招聘会上遇到的那个经济学硕士生。
他穿着熨烫妥帖的白衬衫,手里攥着三份不同银行的招聘简章,眼神里却透着一种奇特的迷茫。”其实我更想去互联网公司做数据分析,”他苦笑着对我说,”但父母说银行稳定,农行又是国有大行…” 这种纠结,恐怕是许多应届生正在面对的真实困境。
农行的校园招聘,表面上是一场人才争夺战,但深层次看,它更像是一面折射当代年轻人价值选择的棱镜。我们这代人被夹在传统择业观与新兴职业观的裂缝中——一方面是对”铁饭碗”的本能向往,另一方面又渴望更自由、更具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农行提供的,或许正是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农行近年来的招聘策略正在发生微妙转变。不再仅仅强调稳定和福利,而是开始大谈”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上周偶然看到他们的招聘直播,主播居然是几个刚入职两年的年轻员工,穿着牛仔裤和连帽衫,讲述着如何用Python优化信贷审核系统。这种形象重塑颇为聪明,某种程度上正在消解银行工作在年轻人心中”刻板无趣”的标签。

但话说回来,银行终究是银行。我认识一个去年通过校招进入农行省分行的学姐,她坦言前半年每天都在整理档案、核对报表。”与想象中颠覆金融科技的豪情壮志相差甚远”,这是她的原话。不过她也承认,银行的培训体系确实扎实,轮岗制度让她在一年内接触了信贷、风控、对公等多个部门,这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给不了的系统化成长。
也许我们应该跳出”银行vs互联网”的非此即彼思维。农行这样的国有大行正在转型,而年轻人需要的或许不是简单地选择传统或新兴行业,而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持续增值的起点。重要的不是第一份工作在哪里,而是三年后、五年后的你在哪里。
如果你正在考虑投出那份简历,我的建议是:别被”银行”二字限制想象,也别被”稳定”完全绑架选择。去看看农行正在做的数字人民币试点,了解他们的乡村振兴金融部在做什么项目,研究他们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了哪些创新实验室。也许你会发现,这家看似传统的金融机构,正在发生的变革远比表面看起来的精彩。
最终,所有的职业选择都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农行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但重要的是想清楚:你希望门后的世界,如何塑造未来的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