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那个下午——阳光斜斜地打在国诚证券营业部的玻璃门上,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柜台后的客户经理小张笑得像刚完成季度KPI,他接过我的银行卡时,手指在键盘上敲出的声响都透着轻快。”王哥,现在进场正是时候,”他说,”大盘已经调整到位了。”
三万块钱,不多不少。对有些人来说不过是一顿饭钱,对我而言却是攒了半年的”实验经费”。我自诩是个理性投资者,开户前翻完了《聪明的投资者》,手机里存着七八个财经UP主的视频。可真当账户里跳出持仓盈亏的负数时,胃部那种真实的抽搐感还是让我愣住了。原来教科书里写的”风险承受能力”,是要用肾上腺素来测量的。

(一)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细节
证券公司的宣传册永远用加粗字体标着”历史平均年化收益8%”,却把”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印得像免责声明里的摩斯密码。我特别喜欢观察营业部里的众生相:戴着老花镜研究K线图的大爷,手机开着五六个炒股APP的网约车司机,还有像我这样捧着《穷查理宝典》当护身符的职场小白。我们共享着同一种幻觉——觉得自己能成为例外。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开户时小张特意提醒我设置”止损线”,可当我的中概股真的跌穿止损位时,系统弹窗的确认按钮小得像个恶作剧。这大概就是金融业的黑色幽默:他们教你把安全带系得漂漂亮亮,真到翻车时刻却悄悄把逃生门焊死了。
(二)三万块的认知税
朋友老李听说我炒股,发来段语音:”现在韭菜都讲究自我修养了?”这话虽然刺耳,但三个月后我看着持仓里那支”新能源未来之星”跌去40%时,突然觉得他像个先知。
有意思的是,亏损反而让我看清了些东西。比如证券公司APP里那些跳动的数字根本不是钱,而是多巴胺的计量器;比如财经主播说”黄金坑”时眼里的光芒,和直播卖榴莲的主播喊”最后三单”时一模一样。某天深夜盯着分时图,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玩老虎机的感觉——明明知道概率不对等,却总觉得自己能听出卷轴停转的节奏。
(三)幸存者偏差的魔术
上个月同学聚会,做私募的老王在酒桌上讲他如何抓住白酒股翻倍行情。所有人都忘了去年这时,他推荐的那支”必涨科技股”现在还在ST名单里躺着。这大概就是投资市场最吊诡的地方:人们永远在传颂横渡长江的勇士,却没人统计江底有多少沉没的背包。
现在我的账户还剩两万出头,但意外地获得了某种平静。开始注意到证券公司晨报里”震荡蓄势”和”破位下行”其实是同一个走势的两种说法;学会在小红书晒收益截图的帖子下找出PS痕迹;最重要的是明白了为什么巴菲特总强调”不要亏钱”——这不是废话文学,而是说给每个高估自己情绪控制力的普通人听的催眠咒。
前两天路过营业部,新挂的横幅写着”春耕行情即将启动”。玻璃门上的反光依旧刺眼,但这次我看清了角落里那行小字:”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突然觉得,这三万块或许是我交过最值的学费——它买来的不是财富密码,而是对自己人性弱点的清醒认知。就像《华尔街之狼》里那句台词:”最危险的幻觉,就是你以为自己在投资,其实只是在给欲望买单。”
(后记:现在我把证券APP图标藏进了手机文件夹第二页,这是种很幼稚但有效的风控策略。至于那支ST股?就让它躺着吧,权当是个行为艺术装置——名字就叫《论普通人的妄念具象化》)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