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刚结束某股份制银行终面的学弟聊天,他皱着眉头说:“三轮面试问的都是‘能否接受加班’和‘如何看待营销任务’,反而专业问题一个没提。” 我忍不住笑了——这不就是银行考试的真相吗?表面上考的是金融知识,骨子里测的却是你的抗压能力和服从指数。
我至今记得五年前自己参加某国有行笔试的场景。那个能容纳两千人的体育馆里,密密麻麻的年轻人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行测题里那些刁钻的图形推理,那些永远算不完的数据分析,根本不是在筛选金融人才,倒像是在寻找最擅长应试的做题家。最讽刺的是,当年坐在我前排的数学系天才,因为多问了一句“年终奖是否写在合同里”,最终没收到offer;而那个对衍生品一窍不通但全程微笑的文科生,反而顺利入职。
银行考试本质上是个精巧的悖论:它用标准化流程筛选非标准化人才。你知道现在某些银行AI面试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吗?摄像头会捕捉你微表情的持续时间,语音系统会分析你语气词的频率——他们甚至在量化“亲和力”这种玄学指标。有个在HR部门工作的朋友私下告诉我,现在系统会给每个候选人生成“服从系数”,那些在小组讨论里主动调和冲突的人,得分反而低于始终附和主流意见的人。
但最让我困惑的是,这套系统确实有效。去年帮支行行长整理新员工数据时发现,当年笔试面试分数最高的一批人,三年后八成还在柜台数钞票;反而是几个勉强及格的人,有的成了金牌理财师,有的转岗投行部干得风生水起。这让我想起动物园的驯兽师说过:最听话的动物往往最难学会新把戏。

或许银行真正需要的不是最聪明的大脑,而是最能适应这套精密运转体系的人。就像我那个现在当上支行副行长的同学说的:“在这里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按F1,什么时候该装系统卡顿。” 他办公桌抽屉里至今放着当年60分压线过的证券从业资格证,旁边摆着连续三年的优秀员工奖杯——这对银行考试制度真是绝妙的讽刺。
下次你再准备银行考试时,不妨带本微观金融学的同时,也塞本办公室政治生存指南。毕竟他们要选的从来不是最懂金融的人,而是最懂游戏规则的人。至于那些真正想搞金融创新的天才们,或许该考虑直接去考CFA——银行的门厅太小,装不下真正的翅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