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司开始借“隔夜钱”时,我们该欢呼还是警惕?
上周和一位做投行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连企业借钱都开始讲‘快闪文化’了,发个超短期融资券,跟去便利店买瓶水似的——扫码、付款、走人。”我端着酒杯愣了几秒,突然觉得这个比喻精辟得有点残酷。
超短期融资券(SCP)这东西,本质上就是企业版的“七天无理由借款”。期限短则7天,最长不超过270天,像金融市场的闪电侠,来得快去得也快。表面上看,企业能快速补血,投资者能灵活配置,简直是双赢——但真是这样吗?
我经历过2018年某知名房企的SCP兑付危机。当时市场上一片叫好,说这是“流动性管理的艺术”。结果呢?艺术变成了魔术,资金链说断就断。那家公司发的90天期券利率高得离谱,明眼人都知道是在刀尖上跳舞,但投资者还是趋之若鹜——毕竟,谁都觉得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
融资便利背后的成瘾风险

SCP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便捷性。企业不用像发中长期债券那样被扒三层皮,备案制让资金能够“随借随还”。但这就像给人开了信用卡透支功能——用得好是周转神器,用不好就是财务鸦片。
我跟踪过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三年内发了17次超短期融资券。财务总监在电话会议里得意地宣称“建立了高效的流动性管理机制”。但当我翻开报表,发现他们每次融资都是为了偿还上一笔SCP时,后背一阵发凉——这根本不是融资,是在用金融手段玩俄罗斯方块,只要有一块没接住,整个游戏就崩盘。
市场狂欢中的认知陷阱
现在很多分析师喜欢用“发行利率走低”来论证SCP受追捧。这完全是倒果为因。利率走低恰恰说明市场资金过剩,投资者在资产荒背景下饥不择食——就像超市打折不是因为商品变好,而是因为滞销。
更讽刺的是,SCP经常被包装成“龙头企业特权”。但真正的巨头如华为、老干妈根本不碰这玩意儿。反倒是那些评级在AA徘徊的公司最热衷发行,他们用SCP的频繁发行来制造“融资能力强劲”的假象。这让我想起夜店里撒钱买名酒的暴发户——看似风光,实则露怯。
投资者的集体幻觉
买SCP的人真以为自己在做资金管理吗?更多是在进行一种懒惰的套利行为。期限短、风险低、收益高于存款——这种“不可能三角”的幻觉让太多人失去了判断力。我认识几个私募经理,他们的风控第一条就是“不碰270天以上的信用债”,却对SCP大开绿灯,理由是“这么短时间能出什么幺蛾子”。
结果去年某省份国企的SCP违约,让这批“聪明钱”彻底傻眼。金融圈的记忆比金鱼还短,现在又有人开始追捧城投平台的超短融,说得难听点,这就是在赌“政府会在270天内救市”。
或许我们该换个视角
超短期融资券本质上是个中性工具,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问题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场景。
一个好的信号是:当企业用SCP对冲季节性现金流波动时——比如白酒企业在淡季融资备战中秋,这是健康的财务操作。
一个危险的信号是:当企业用SCP来续命长期项目时——就像用创可贴做心脏搭桥,表面看着没事,内里早已血肉模糊。
最近新能源行业掀起SCP发行潮,某光伏企业甚至发明了“发新还旧+扩产”的组合拳。我不知道该佩服他们的金融创新,还是该担心这种短债长用的庞氏苗头。
尾声:在速食时代保持慢思考
在这个万物皆可“超短期”的时代——超短期理财、超短期课程、超短期恋爱——企业融资的短期化不过是社会焦虑的金融投射。我们追求效率无可厚非,但当金融开始模仿外卖行业比拼“30分钟送达”时,或许该停下来问问:有些东西,是不是本来就需要时间沉淀?
下次看到公司发布SCP公告,别急着唱多或唱空。先看看融资用途栏写的是“补充营运资金”还是“偿还到期债务”,就像调酒时得分清对方要的是解渴的冰水,还是借酒浇愁的烈酒。
毕竟,金融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时间的游戏。而当所有人都开始追求秒赢的时候,往往离秒崩就不远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