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金瑞龙理财6.8%的年化收益率,突然想起老家巷口那个总在黄昏时分出现的糖画老人。他舀起一勺熔化的麦芽糖,手腕轻抖间就能变出腾飞的龙——和金瑞龙的广告一样行云流水,只不过一个用糖,一个用数字。
这年头,理财平台比共享单车还多。每次看到”稳健收益””国资背景”这类词,我总忍不住想起2018年在陆家嘴某财富公司电梯里的遭遇。那个西装革履的客户经理,领带夹是爱马仕的,但衬衫袖口磨得起了毛边。他唾沫横飞地说着”底层资产穿透式监管”,手指却在反复摩挲咖啡杯上的豁口。现在想来,那破绽比P2P的资金池还明显。
金瑞龙们最妙的发明,是把风险包装成俄罗斯套娃。打开”政信项目”的木壳,里面是”应收账款收益权”的铁壳,再撬开是”城投公司担保”的铜壳——当你以为终于碰到核心时,发现最后层贴着张二维码,扫进去是某县城开发区荒了三年的养猪场航拍图。这荒诞感堪比当代艺术展,只不过我们的观展门票是毕生积蓄。
我认识的老周去年把拆迁款全砸进某类似平台,现在每天清早带着保温杯去总部大楼”上班”——比当年在国企还准时。有次他醉醺醺拉着我说:”兄弟,我知道他们玩的是借新还旧,但总觉得音乐停时我能抢到椅子。”这话让我后背发凉,我们何时开始把金融游戏玩成了击鼓传花式的赌命?

更吊诡的是焦虑贩卖术。这些平台从不直接承诺保本,但会深夜推送”某客户复投三年换宝马”的短视频,配乐是恭喜发财remix版。我的90后表妹甚至发明了”理财玄学”——专挑法定节假日凌晨申购,因为”那时系统清算,运气能跟着数据流滚雪球”。你看,当理性计算不过关时,迷信就成了最好的止损阀。
或许我们真正该警惕的不是某个平台,而是这个让所有人患上”收益饥渴症”的时代。银行利率追不上葱油饼涨价的速度,工资涨幅跑不过学区房跳价的节奏,于是6.8%的数字就成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明知道是光学幻象,还是忍不住朝着它奔跑。
昨晚我又路过那个糖画摊子,老人的铜勺早已生锈。现在的小孩举着会发光的电子糖,按个键就能跳出3D立体龙。时代确实在进步,只是不知道当糖变成了像素,甜味会不会也跟着变了质。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