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给我看手机:”这APP存五千送两百,提现还秒到!”屏幕上刺眼的红包弹窗让我想起三年前被P2P收割的堂姐——她至今还在用老年机,说智能手机会”吃钱”。
所谓免费理财,本质上是用你的认知缺口兑换平台的数据红利。就像超市试吃品,尝一口奶酪的代价是你未来三年的购物清单被精准预测。我始终怀疑,当算法比你自己更懂如何掏空你的钱包时,理财究竟理的是资产,还是人性的弱点?
记得支付宝早年推广余额宝时,我大学室友把全部生活费扔进去赚那几毛钱收益,结果月底因为提现手续费不够买泡面。现在回想,那种对微小收益的狂热追逐,像极了赌场里盯着老虎机吐硬币的赌徒——我们沉迷的不是收益本身,而是”我正在赚钱”的心理幻觉。
更荒诞的是知识付费领域的”免费理财课”。某个自称华尔街归来的导师,用九块九的入门课吸引用户,最终推销上万的”私募通道”。有学员发现所谓超额收益只是PS的截图,导师却理直气壮:”穷鬼活该被骗,连这点风险都不敢冒”。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简直比金融诈骗本身更令人窒息。

或许真正的免费理财,藏在被我们忽视的角落:取消自动续费会员省下的年费,戒掉奶茶攒下的健康账户,步行代替打车获得的运动收益。这些原始到可笑的”理财方式”,反而比任何复杂金融产品都可靠——至少你的本金不会一夜蒸发。
最近开始帮邻居阿姨整理旧物,在发霉的饼干盒里发现她手写的账本:1998年国债利率8%、2005年银行五年定存4.14%。泛黄纸页上的数字像在嘲讽这个零利率时代,当我们忙着用隐私换红包时,真正的财富自由或许早就被封装在某个过期的时间胶囊里。
(突然断电了,手机还剩18%电,就写到这吧。反正这些牢话也没人当真——毕竟在算法眼里,这篇东西大概又是个适合推送理财课程的情绪标签。)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