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盯着手机屏幕突然叹了口气:“这大盘绿得跟我家阳台那盆没人管的多肉似的。”我凑过去一看——确实,跌得有点扎眼。老王是个老股民,经历过2008,扛过了2015,现在却对着日均3%的波动皱眉头。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可能对“崩盘”这个词太过敏感,又太过麻木了。
有人说现在像2008年雷曼时刻重演,要我说这比喻简直像用明朝的尚方宝剑斩清朝的官——压根不是一码事。当年是系统性风险炸穿地基,现在是全球央行排着队玩“宽松蹦极”。美联储一边加息一边偷偷扩表,欧洲央行嘴上说着抗击通胀手里却攥着公司债不放。这种精分操作下,市场早就不按传统剧本走了。
我最烦某些分析师动不动甩出“技术性调整”这种万能胶术语。跌20%叫调整,跌50%叫崩盘,那跌35%算什么?薛定谔的股灾?本质上这就是试图用线性标尺丈量非线性的情绪洪流。就像试图用体温计量台风强度——不是工具不对,是整个测量维度都搞错了。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反倒是另个现象:上个月参加个区块链峰会,邻座95后小伙边刷合约账户边嘀咕“跌破2800就加百倍杠杆抄底”。我当时差点把咖啡喷他屏幕上。现在连菜市场大妈都开始讨论美联储点阵图的时候,或许崩不崩盘早就不是重点,重点是所有人都患上了某种创伤后应激性赌徒综合征——既害怕错过反弹,更恐惧死在黎明前。

有个做量化的朋友私下跟我说,现在算法交易的致命伤不是模型失灵,而是所有模型都在相互预判。当你用深度学习预测别人用机器学习做出的决策时,市场就变成了无限递归的镜屋。这解释为什么最近总出现毫无征兆的瞬时塌陷——根本不是基本面问题,是AI们集体得了被害妄想症。
说到这儿我倒觉得,与其问“崩盘了吗”,不如问“还有多少人相信崩盘这个词的意义”。当比特币单日能暴跌40%又反弹30%,当GameStop这种僵尸股能被散户拱成神坛猛兽,传统意义上的崩盘认知体系早就崩得比大盘还彻底了。现在更像是整个金融系统在进行压力测试下的混沌舞蹈,而我们都是被绑在舞池栏杆上的围观者。
最后说个真事:昨天看到个推特段子,说现代人区分牛熊市的方法不再是看K线形态,而是看微博热搜里“天台排队”和“财富自由”哪个词条爬得更快。虽然像个地狱笑话,但某种程度上——或许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更接近真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