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个行业酒会上遇到一位投资人。他晃着香槟对我说:”现在投电影就像买彩票,只不过我们买的是一整本。”他刚押注了一部号称投资5亿的古装奇幻片,而我知道那部戏的剧本还没写完第三稿。这种荒诞又真实的场景,或许正是中国电影投资现状的缩影。
说到”最烧钱”的华语电影,很多人会立刻想起长城——1.5亿美元的投资像座金色纪念碑,上面刻满中美合拍的时代野心。但我觉得真正值得玩味的不是金额本身,而是投资逻辑的异化。当资本成为真正的总导演,电影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那个角色。
我记得2018年某部科幻巨制上映时,整个行业都在传”要完蛋了”。单是演员片酬就吞掉制作成本三分之二,后期特效团队换了三拨,最后成片里还有明显穿帮镜头。最讽刺的是,这片子居然靠话题营销回了本——观众们边骂边买票,就想看看能烂到什么程度。这种黑色幽默,大概只有在中国电影市场才能成立。
现在的情况更微妙了。流媒体平台把电影拆解成数据模型,AI预测系统能告诉你”古装+顶流+大女主=保底8亿票房”。但去年某部完全符合算法公式的S+大制作,最终票房还不及一部小成本现实题材片。这记耳光打得足够响,可惜好像没打醒多少人。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那些真正称得上”成功”的高投资电影,反而都在某些环节”背叛”了资本逻辑。流浪地球系列烧钱是真的,但郭帆团队能把一分钱掰成三瓣花;封神训练营搞了半年,这种反效率的操作在现代制片体系里简直像出土文物。你看,有时候最商业的成功,恰恰来自最不商业的坚持。
我突然想起贾樟柯说过:”资本应该做电影的仆人,现在却总想当主人。”当投资额成为宣传噱头,当预算竞赛取代内容创新,我们得到的可能不是泰坦尼克号,而是用金箔包裹的纸船——看着耀眼,碰水即沉。
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哪部电影投资最多”,而是”多少投资真正流向了创作本身”。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剧组,号称3亿投资,实景搭建的宫殿却舍不得多开几盏灯,最后全靠后期调色硬撑。这种虚假的繁荣,比坦诚的贫穷更可怕。
现在的资本狂欢像场没有终点的派对,但别忘了,所有派对最后都要有人买单。当观众终于对金光闪闪的烂片免疫时,不知道那些挥舞支票的人,会不会想起酒醒后的头痛。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