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悉尼岩石区的一家咖啡馆,我遇见了一位穿爱马仕衬衫的中年男人。他用带着浓重江浙口音的英语抱怨着:”五百万澳元投下去,结果移民局告诉我材料不合格?我在上海三套房的租金都够养活他们整个部门了!”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他腕间的百达翡丽上,折射出荒诞的光斑。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澳洲投资移民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精英阶层的理性选择,而演变成某种奢侈的身份消费——就像买限量版铂金包,只不过这次交易的标的物是整个国家的居留权。
移民中介们最擅长的把戏,是把复杂的政策包装成奢侈品目录。188A签证是”入门款”,500万澳元的SIV是”尊享版”,而1500万澳元的PIV则是”收藏级定制款”。我认识的一位杭州服装厂老板,真的把申请文件和他的劳斯莱斯车钥匙放在同一个鳄鱼皮夹里展示。某种程度上,这种异化的消费心态反而让澳洲政府成了最大赢家——他们不需要真的吸引到优质资本,只需要维持这种”身份奢侈品”的稀缺性幻觉。
但最讽刺的莫过于,真正靠投资移民改变命运的人,往往是最不把这事当消费的人。我研究过墨尔本Box Hill区的一组数据:73%的成功申请者最终从事的生意,都是华人社区的刚需行业——中药材进出口、留学公寓租赁、甚至专门做移民后资产税务规避的会计师事务所。他们本质上是在澳洲复制了一个微缩版的华人商业生态,这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文化移植。

最近各州突然提高投资门槛的操作更值得玩味。维多利亚州把餐饮业投资排除在合规项目之外,新州要求必须投资高科技领域——这像极了奢侈品突然宣布”旧款不再保值”。那些去年还在考察奶茶店加盟的申请人,今年突然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这种荒诞的转型背后,暴露的是整个体系的投机本质。
我不禁怀疑,澳洲移民局是否在下一盘大棋?他们或许早就发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根本不会选择投资移民这条慢车道(特斯拉要是靠投资移民去美国,估计现在还在排队等绿卡)。他们需要的根本不是企业家,而是带着现金来填充财政赤字的”人道主义ATM机”。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某份投资移民宣传册上印着”蓝天白云纯净生活”时,最好记住那行隐藏在页脚的小字:”本产品实际购买的是参与全球身份竞赛的入场券,最终解释权归澳大利亚移民局所有”。毕竟在这个时代,连国籍都可以成为轻奢品,还有什么不能标价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