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真的还是那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吗?
前两天路过街角那家工商银行,看到几个大爷大妈在排队买国债,突然想起我人生中第一张储蓄卡就是在这儿办的——那会儿还得我妈领着去,柜员姐姐笑眯眯地递给我一支棒棒糖。十几年过去了,糖早化了,可五大行似乎还是那座巍然不动的大山。
说起五大行,谁都能掰着手指头数出来:工、农、中、建、交。但这五个名字背后,藏着中国金融生态最有趣的悖论——它们既是普惠金融的毛细血管,又是垄断格局的既得利益者。就像我那个在农行做了十年信贷员的表哥说的:”我们网点每天接待最多的是不会用ATM机的老人,但利润大头永远来自给国企放贷。”
有意思的是,现在年轻人提到五大行,总带着点”老古董”的调侃。去年我帮00后的表弟改简历,他居然把”避开通往五大行的职业路径”写在职业规划里——理由是”不想二十岁就过上六十岁的生活”。这话虽然偏激,却折射出某种现实:当支付宝能三分钟授信、微众银行能远程开户时,五大行玻璃柜台后的世界,确实像隔着时空隧道。
但你说它们真会被颠覆吗?我倒觉得未必。去年某民营银行系统宕机三天,最后解决问题靠的是中行提供的清算通道。这种”平时骂它笨重,出事靠它救命”的关系,像极了中国式家庭里的大家长。记得有次参加金融科技论坛,某个创业公司CEO私下吐槽:”我们能做到T+0到账,是因为建行给我们的结算通道开了后门。”
最让我玩味的是五大行截然不同的”人格化”特质。工行像严谨的数学老师,农行像田间地头的村干部,中行是西装革履的海外侨胞,建行像精打细算的包工头,交行则像个左右逢源的社交达人。这种差异化在数字时代反而被磨平了——它们的APP界面相似得让我经常转错账。
最近房地产暴雷倒是让五大行显露出另一面。某个项目烂尾后,业主们发现最积极协调的竟是放贷的建行,而某股份制银行早就拍屁股走人了。这种”大而不能倒”背后的责任感,或许才是它们真正的护城河。
说到底,五大行就像五根老桩子,新藤蔓爬得再欢,地基还是靠它们撑着。只是不知道等我家孩子办第一张储蓄卡时,柜员还会不会给棒棒糖了——或许到时候,他们连柜台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了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