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假期有收益吗

基金假期躺赚?别被营销号带偏了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老兄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问:”听说货币基金国庆七天能白捡几百块?我放了二十万进去,这回能赚顿酒钱吧?”我当时差点把啤酒喷他脸上——都2023年了,怎么还有人信这种鬼话?

说来也魔幻,每逢长假前,各大理财社区就会冒出成堆的”假期理财攻略”,说得好像只要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买入,就能躺着吃满七天收益。这种论调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某券商销售,端着拉花拿铁滔滔不绝地推销”假期套利策略”,那套话术熟练得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批量培训过话术机器人。

收益幻觉背后的文字游戏

其实所谓”假期收益”根本是个伪命题。以货币基金为例,你看到的每日万份收益,本质上是对已持有份额的收益分配,而不是按自然日计算的新增收益。换句话说,假期显示的收益只是把平时每日分配的部分集中体现了——这就像把五日份的盒饭一次性送给你,难道能说第五天突然伙食改善了吗?

更讽刺的是,很多平台刻意模糊”收益计提”和”收益发放”的区别。去年春节某知名理财APP甚至搞出”假期收益实时动画”,看着账户数字每天跳动,实际上都是提前计算好的虚拟展示。这种设计简直堪比赌场老虎机的闪光特效,专门刺激投资者的多巴胺分泌。

被忽略的隐性成本

基金假期有收益吗

我有个做量化交易的朋友算过一笔账:考虑到节前最后一天通常出现的溢价申购潮,加上节后可能面临的赎回拥堵,实际到手的年化收益经常比宣传数字打七折。更别说遇到今年中秋国庆这种超长假期,期间国际市场波动剧烈,节后开盘经常出现预期差反噬。

还记得2020年国庆后某医疗基金单日暴跌7%的惨案吗?当时很多冲着”假期收益”冲进去的散户,一周赚的利息还不够一天亏的本金。这种结构性风险就像游乐场的旋转木马——看起来一直在向前跑,其实始终围着同一个轴心打转。

当代理财的黑色幽默

有时候觉得,我们对”假期收益”的执念特别像当代社会的隐喻——总是试图榨干每一秒时间的剩余价值,连放假都不让资金休息。我母亲至今坚持把活期存款留在银行卡里,她说:”钱也要过节啊”,这种老派智慧反而透着种返璞归真的透彻。

或许我们该学学巴菲特老爷子的态度:他曾经在致股东信里调侃,要是真有稳赚不赔的假期策略,华尔街早就集体改成做四休三了。现在某些平台上线的”假期理财专区”,本质上和超市节假日促销没区别——不过是给普通产品贴上限定标签的营销把戏。

下次再看到”躺赚七天收益”的广告,不妨打开账户看看过往记录:那些红红绿绿的波动曲线,可比营销话术诚实多了。真正的理财智慧,大概就是看透所有包装后,依然能与不确定性和平共处的能力。

(写完看了眼老王刚发的朋友圈,这哥们居然又加仓了国庆理财套餐——得,今晚的酒钱还是我来付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576/

(0)
闲不住的铁娘子闲不住的铁娘子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