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友。他刚从某家知名基金公司离职,手里捧着一杯美式,眼神里透着几分疲惫。”你知道吗?”他苦笑着说,”现在的新基金发行就像快餐店出新品,包装越来越花哨,但真正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还是那些老字号。”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在投资世界里,我们总是被”新”这个字眼所吸引——新概念、新赛道、新经理。但真正经历过市场周期的人都知道,那些穿越牛熊的老基金,往往藏着更珍贵的品质。
新基金最大的诱惑在于它的”故事性”。记得2020年新能源基金刚推出时,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像追星一样抢购。当时某个新基金一天募集了300亿,创下纪录。但两年后再看,其中三分之一的产品净值还在水面下挣扎。新基金就像刚出道的偶像,包装光鲜,但你要赌的是它未来的成长性——这需要眼光,更需要运气。
老基金则更像陈年老酒。我偏爱那些有5年以上业绩记录的基金,不是因为它们永远赚钱,而是因为它们已经暴露过自己的弱点。某只我持有7年的消费基金,在2018年熊市时最大回撤超过30%,但正是这次”暴露”,让我看清了基金经理的控制能力——他在市场恐慌时反而加大了调研力度,后来用三年时间创造了160%的回报。
不过话说回来,老基金也有自己的问题。有些”老将”会陷入路径依赖,就像习惯了某种烹饪手法的大厨,很难适应新的食材。我注意到某些规模过百亿的老基金,调仓换股变得像航母转向般缓慢,错过了不少结构性机会。
最让我警惕的是,现在很多投资者把”新旧”问题简单二元化了。实际上,关键不在于基金年龄,而在于它是否与你的投资节奏合拍。如果你是追求刺激的短线玩家,某些聚焦新兴赛道的新基金或许更适合;但如果你是追求稳健的长期主义者,经历过市场洗礼的老基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最近市场流行一个词叫”灰马基金”——指那些运作3-5年,已经证明过自己但还没被大众发现的产品。这类基金往往处在甜蜜点上:既有足够的业绩数据可供分析,又保持着操作的灵活性。我发现这类产品往往能带来意外惊喜,就像找到一家还没被网红打卡占领的地道小馆。
说到底,选择基金就像选择伴侣。新基金是充满未知的邂逅,老基金是历经磨合的相守。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合不合适。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或许都该学会像老农选种一样——最好的不一定是最新的,而是最能适应当地土壤的。
(写完这篇文章时,我看了眼自己的基金账户,突然意识到其中最赚钱的,居然是那只被我遗忘最久的老基金。时间,果然是最公平的裁判。)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