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醉醺醺拍着我肩膀说:”现在最火的不是TMT,是拿着听诊器的赛道。”这话糙理不糙——当国泰大健康基金最新季报显示规模突破百亿时,我突然意识到,健康这个最私人的命题,正在变成资本市场上最性感的赌注。
三年前我母亲的一场手术让我见识到医疗资源的割裂。三甲医院的专家号像春运车票,而某健康APP的VIP通道却明码标价——后来才知道,这款APP的B轮领投方正是某大型健康基金。这种荒诞感就像看见救护车闪着蓝灯却挂着计价器,说不清是救命还是生意。
国泰的持仓清单很有意思。除了常规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他们重仓押注的居然是心理健康赛道。某个提供线上冥想服务的项目,估值两年涨了17倍。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凌晨三点还在接心理热线的朋友,她机构的年度预算还不及这个项目单月营销费用。资本用算法解构焦虑,然后把解药装进付费订阅制——这种商业模式精致得令人脊背发凉。
更耐人寻味的是ESG标签下的悖论。某被重仓的”绿色医疗”企业,最近被爆出每年产生28吨医疗塑料废弃物。就像把有机蔬菜装在PVC包装里贩卖,环保成了财报里的装饰品。基金经理在路演时强调”社会价值投资”,但季度考核看的仍然是夏普比率。
不是说资本介入医疗是坏事。去年在云南见过的远程医疗车确实挂着国泰的合作标识,让藏族阿妈能隔着屏幕让省城专家看诊。但当我发现该项目的盈利核心其实是数据采集时,那种欣慰感就变得复杂——就像得知救命恩人同时还在倒卖你的血型档案。
健康产业的资本化正在制造新的鸿沟。当基因检测套餐比健身房年卡便宜,当抗衰针剂成为新的社交货币,我们或许正在见证”健康阶级”的诞生。这让我想起美丽新世界里的索麻——未来区分阶层的可能不是资产净值,而是端粒体长度。

站在十字路口的健康投资,需要的不是更精巧的金融模型,而是带着体温的伦理思考。当某个凌晨三点,你刷着健康APP里899元的睡眠改善方案时,或许该问问:我们投资的究竟是健康,还是对健康的焦虑?资本能建造更先进的ICU,但它能教会我们如何活着吗?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默默退订了三个健康类付费订阅——这笔钱够买双跑鞋,至少踏在地上的感觉是真实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549/